中国农业银行2_fororder_农行 wKgAZV7OJmWASlfCAAFsz0eKZ8E583
“不屈的人类”主题微视频全球网友互动征集启事_fororder_b04e067ebed9be115af9e70d8e325b5江苏银行_fororder_江苏银行_1200x80
南京国博_fororder_国博bannner4
苏州古典园林狮子林_fororder_wKgAZV7jAtiAe7jwAABTgj-R2kk560沙洲优黄_fororder_沙洲优黄_370x80
首页 >> 江苏首页 >> 创新江苏 >> 正文

新加坡出台新一轮楼市降温措施

2018-07-26 14:28:18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罗毅     责编:程茜    

  原标题:确保房贷可持续性 防止市场出现过热 新加坡出台新一轮楼市降温措施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U98P5DT20180713093940

新加坡政府调控新政推出当日,多个地产项目连夜开盘。图为新加坡民众漏夜排队购房。 刘威 摄

  新加坡政府日前出台新一轮房地产降温调控措施,上调二套及以上房产购房者需缴纳的额外买方印花税,同时收紧贷款额度,防止房地产市场出现过热。新加坡政府认为,房地产价格上涨应符合整体经济和国民收入增长步调,在未来利率持续走高的趋势下,非理性的房价上涨将加剧家庭债务负担,进一步催生房地产市场泡沫化。

  近日,新加坡政府出乎意料地推出了新一轮房地产降温调控措施,旨在维持房地产价格水平与经济基本面相适应,确保房贷的可持续性,防止房地产市场出现过热。新政策具体内容包括:对于购买首套房产的“刚需”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额外买方印花税税率维持不变;将二套及以上房产购房者需缴纳的额外买方印花税税率上调5%。同时,收紧房贷额度上限,将贷款价值比下调5%。

  新加坡财政部、国家发展部和金融管理局于7月5日发表联合声明指出,新加坡房地产价格在过去一年中快速攀升,如果不加干预,可能会与经济基本面脱钩,导致楼市不稳定风险上升。金管局数据显示,新加坡私人住宅价格已从2017年二季度的低位累计上涨了9.1%,接近历史高位。同时,过去一年房地产交易量同比上涨了25%,同期新增房贷也增长了34%。在此前多轮调控措施尚未解除的情况下,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势头依然难以抑制。因此,新加坡政府决定及时推出必要的房地产降温措施。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长孟文能也在记者会上提醒房地产开发商、购房者和银行要保持清醒,作出正确的判断,不要被房地产价格高涨冲昏头脑,理性长远看待楼市发展,关注长期供需平衡。

  然而,在调控新政推出当日,新加坡当地多个地产项目连夜开盘,大批购房者漏夜前往售楼处,拟赶在新政实施前完成交易。在“购房潮”的推动下,成交房源超过1000套。其实,早在2009年至2013年,新加坡政府相继8次“重拳”抑制房地产市场过快增长势头,使得新加坡楼市进入了长达4年的低潮期。此后,持续低迷的新加坡房地产市场于2017年三季度出现了连续15个季度下跌后的首次上涨,楼市随后回暖并一路上扬。由于私人住宅需求强劲回弹,交易量持续攀升,目前总体价格水平已经接近2013年的高点。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降温措施的出台是在新加坡房地产市场经历了长达4年持续走弱后开始复苏的初期,表明新加坡有意将房地产市场越烧越旺的“虚火”迅速降温,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新加坡政府也一再强调,房地产价格上涨应符合整体经济和国民收入增长步调。在未来利率持续走高的趋势下,非理性的房价上涨不仅将加剧家庭债务负担,也将进一步催生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化。

  对于新一轮调控政策的实施,市场内外各方反应不一。有经济分析师指出,新加坡政府此次为楼市“降温”的重点意在保护“刚需”购房者,同时遏制投机性炒房行为。但也有观点认为,政府此番调控“出手过重”,在房地产市场复苏之初实施干预,人为地抑制私人住宅需求无异于扬汤止沸。地产价格上涨趋势短期内虽然得到遏制,但不久之后还会再度来袭。

  新加坡产业发展商公会则对政府此次“降温”措施持批评态度。该机构认为,新加坡楼市正处于复苏初期,复苏步伐与经济基本面相符,政府没有理由在此时推出强硬的降温措施。新措施挤压了房地产开发商买地、开发和销售项目的周期,可能在中长期对市场产生扭曲效应。应该给予楼市时间,使其自我调节,达致可持续的平衡点。对此,新加坡政府表示将会继续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并在必要时作出调整,以维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右上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190918174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