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如何走好基层防控、复苏“平衡木” ——战“疫”常态化,社区在行动
“常态化”,中国疫情防控迎来新阶段。4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明确表示,推进防控常态化是当前社区工作首要任务。江苏省有两万多个城乡社区,生活要复苏、疫情要防控,各地正在调整新形势下的战“疫”措施,破解难点痛点,努力走好基层防控、复苏“平衡木”。
助老送餐小哥,变身防疫“小助理”
人手不足、无法轮休等问题,是防控转入常态化后,城乡社区面临的难点。新华日报记者采访发现,不少地方通过吸纳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力量,让社区防疫多了一批“小助理”。
今年25岁的社工张子豪连续3年驻点在南京市溧水区洪蓝街道三里亭社区,他负责运营悦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这是一个涉农社区,有1700多户居民,其中1100多人是老人。
今年大年初一,看到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张子豪在家坐不住了。他主动回到社区,带着一个大喇叭,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走村入户,一边摸排情况,一边宣传防疫知识。
“我们虽然不是医护、警察等专业人员,但做一名排查员、宣传员和服务员,还是可以的,社区现在最缺的就是人手。”张子豪说,疫情期间,社区养老助餐点和活动中心都没有开放,但他觉得自己应该加入到战“疫”中。摸排结束后,张子豪又主动请缨,到村口劝返点值班。
张子豪3年前进驻三里亭社区后,把“爱心助餐”计划扩展成“全村助餐”项目,他骑着三轮车,风雨无阻给农村老人送餐,被老人们亲切地称为“送餐小哥”。“全村助餐”项目为偏远地区的老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为张子豪村庄战“疫”提供了群众基础。
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后,张子豪觉得“要做的事更多了”。他和社工们最近都在为孤寡老人和失能失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打扫、代购、送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当好社区的帮手。
快递家政进小区,生活有了复苏感
4月12日,南京市建邺区快递小哥唐佳林熟门熟路地来到一位老客户楼下,给客户打了个电话:“您订购的冷冻食品到了,我在单元门口。”电话中,客户语气有些惊讶:“你能进小区啦?”
对专门负责派送生鲜的唐佳林来说,快递“解禁”意义很大:“生鲜讲究时效,送到家门口,客户可以立即放冰箱。如果只送到小区门口,摆一阵子就解冻了。”快递能否送到家,直接影响订单量,现在客户订生鲜的顾虑少了,也意味着生鲜订单将节节攀升。
京东快递南京梦都大街站点站长佘小磊告诉新华日报记者,目前已有约80%的小区允许快递进入。他坦言:“很多顾客买的是大米、油等较重的生活物品,特别是老年人,非常希望包裹到家。”
小区有序开放,也让家政从业者们感到高兴。4月11日是周六,上午8点,家政保洁员陆敏来到位于南京市建邺区的一位客户家,进行4个小时的日常保洁。在出示证件、测量体温后,保安直接放行。
陆敏3月初从安徽老家回到南京复工:“我们家政工拿的是时薪,不工作就没收入。南京的房子还租在那里,不去住也要付房租。”回到南京后,她先居家隔离,随后按照公司要求检测了核酸。凭借绿码和核酸检测,她才正式上岗。但由于小区封闭、客户有顾虑等种种原因,陆敏的订单量仅有疫情前的一半。进小区的“宽松”政策让她看到希望:“也许,订单很快就会多起来!”
南京银城物业聚福园小区西园负责人乔凌告诉新华日报记者,在接到上级通知后,物业立即调整了门禁管理:快递、外卖、家政等人员登记好身份信息,出示苏康码、轨迹码后,即可进入。业主对这一调整非常支持,认为既保障了安全,也便利了生活。
公共服务外包,为社区减负增能
疫情防控常态化,意味着这是一场持久战,如何激发基层社会工作者的战斗力?南京凤凰熙岸社区原有专职社工6人,但要服务居民9000多人、商户500多家。战线长、事情多、人手少是长期困扰社区的难题。该社区通过“政府购买、组织运行”的模式引进惠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这次战“疫”,惠仁的3名专职社工充当了“急先锋”。
“95后”社工袁宣老家在睢宁,大年初二坐车近5个小时返宁工作。她租住在江宁区,每天赶第一班地铁上班,坐最晚一班地铁回家。袁宣说:“虽然社区告知,家不在南京的社工是否复工可视情况而定,但大家都回来抗疫,作为社区最年轻的兵,我怎能独自休假!”
经过两个月的奋战,社区防疫形势趋于稳定,社工们又开始协助辖区内500多户商家和门店复工复产。“作为鼓楼区第一家承接政府公共服务外包项目的组织,我们摸索出了一套制式化的服务方法。”惠仁驻点负责人张翼说。
省民政厅基层政权和社区治理处处长孙斌表示,全省两万多个城乡社区将区分低中高风险,并分为未出现病例、发现病例或暴发疫情、传播病例三类,根据具体情况精准提出社区防控、社区服务、居民参与的具体策略。同时,省级层面将推动建立社区应急管理体系,明确针对重大公共事件的社区应急管理策略,为常态化战“疫”提供制度支撑。(新华日报 记者 唐悦 刘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