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住进新房子 鼓起钱袋子 过上好日子 宿迁:美丽乡村演绎农民现代生活
一排排白墙黛瓦、典雅整齐的农房,门前小桥流水,留住了浓浓的“乡愁”;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马路,连接村内村外,孕育着致富的希望;一个个“家门口”企业相继落户,农忙田间、农闲车间,鼓起了百姓的钱袋子……仲夏时节,行走在宿迁的美丽乡村,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生态宜居的喜人景象,让人流连忘返。
住进新房子 生态宜居村民乐
“以前,俺们祖孙三人住在三间瓦房里,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宿豫区关庙镇水汉社区年过七旬的居民施秀英,曾是社区里“老字号”的低收入户,平日里带着两个上小学的孙子一起生活,日子很是拮据,对于搬离老宅住进新居,更是“想都不敢想”。
据水汉社区支部书记陈法武介绍,社区的农房普遍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整体条件较差。2016年,宿豫区率先启动水汉社区新型集中居住区建设,分两期建设安置房155套,基础设施配套“五通八有”,包括党群服务中心、扶贫厂房、幼儿园、卫生室等。
一期新农房建成后,施秀英家没花1分钱,搬进了160平方米的新房。“俺家现在水电费有补助,家里的6亩多地全租出去了,一年光租金就能领到近7000块钱,还有政府的保障扶贫救助金,孩子读书也不要钱,这样的幸福生活真的很知足了!”施秀英说。
有好房子还要有好环境。走进泗阳县里仁乡朱家圩村,错落有致的农房,精致美观。楼前楼后,花木葱茏。“我们村投资100多万元建设了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建陈列馆、百姓礼堂、百姓书屋等一应俱全,成为村民休闲娱乐、读书学习、红白事免费操办场所。”据朱家圩村支部书记张克林介绍,近年来,全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路灯、绿化、水、电、宽带网络配套设施齐全,已有90%农户入住集中居住小区。
宿迁市农办提供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市新开工农房项目153个、搬迁改善10.3万户,11个项目入选省级示范创建项目,占全省的38%。累计建成美丽宜居村庄312个。
鼓起钱袋子 挣钱顾家两不误
“现在我每天骑车上下班,走路也行,十来分钟就到了,工资三四千块钱一个月,挣钱顾家两不误。”在宿城区屠园乡古河社区,居民王艳以前和丈夫一直在村里种地,现在她成为社区内璟之鸿玩具厂的员工,生活越过越红火。
产业支撑,让农民有钱赚,生活富裕才有保障。古河社区以“家门口就业”为抓手,配套扶贫产业园,招引项目入驻,将一个个小企业搬进社区,提供1000余个就业岗位。
宿迁经开区三棵树街道佟圩社区曾是个远近闻名的经济薄弱村,近几年,扶贫产业园、渔樵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生态产业项目在这里相继落地生根,蹚出一条生态富民之路。低收入户高军在居委会的帮助下,承包了两个扶贫产业园的大棚。“当时村里免去了大棚的承包费用,并帮俺办理了5万元的免息小额扶贫贷款。每个大棚一年可净挣1万多元。”2019年底,佟圩居委会实现集体收入51.5万元,9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宿迁市洋河新区仓集片区闸圩村共有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105户376人,村里近年按照因病、因学、因灾、缺劳动力、缺资金、缺技术等情况进行一户一册分类统计,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帮扶措施,做到了户户有增收项目。2019年,全村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
仅2019年,宿迁市就组织实施产业扶贫项目521个、村集体经济增收项目6343个,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省定经济薄弱村村均收入分别达11051元、41万元,同比增长31%、81%。
过上好日子 小康路上不掉队
“2016年,我和妻子参加了镇村电商培训班,开起淘宝店,网上卖盆景、绿植等,生意一年比一年好,现在正常每年能赚几十万元,近两年家里盖了两层楼房,买了轿车,还在县城买了100多平方米的房子。”沭阳县新河镇双荡村村民胡拉说。
双荡村是“十三五”期间新河镇唯一的一个省级经济薄弱村。村里充分利用花乡花木电商的品牌优势,摸索出一条帮助贫困户脱贫的路子。“不少村民参加网店培训,不需缴纳任何费用。”新河镇电商办负责人应学峰介绍,目前,全村发展电商360多家,带动村民从事包装、客服、快递等就业860多人。2019年底,该村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0998元,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7万余元。全村建档立卡低收入户173户455人全部稳定脱贫。
小康路上,不让一户贫困人口掉队。在泗洪县半城镇洪安村,村里对脱贫的建档立卡户经常开展“回头看”,村干部们随身携带扶贫工作日记,走访记录每户脱贫后的生产生活、收入情况等,对于可能返贫的“边缘户”,村里量身打造“造血”项目。
“一个不少、一户不落”,这是宿迁市委市政府决胜脱贫攻坚的庄严承诺。在2020年3月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暨脱贫攻坚会议上,市里明确提出,以“一点不降”的力度提升脱贫质量,全市低收入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巩固率达100%。
“现在农村变化可大啦,白天在家门口上班,晚上在广场上跳舞,生活呀,真是越过越有奔头……”曾在洪泽湖面漂泊了大半辈子的洪安村村民朱殿林说。(新华日报 记者 徐明泽 通讯员 许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