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省内18家智库联袂成立“联合研究会” 抱团发展,探索“智智互动”江苏模式
“江苏是中国发展的前沿,也是研究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作为江苏学者,如果不能总结江苏的发展实践,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形成和完善,将对不起这个时代。”6月18日,在中国经济江苏智库联合研究会成立仪式上,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南京大学)理事长、院长刘志彪如是说。
江苏智库众多,但力量分散。该研究会成立后,将聚集智库研究资源,强化智库联合研究,探索服务全国发展的“智智互动”江苏模式。当日,研究会理事成员单位的专家们还就课题合作、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议题展开研讨交流。
为国家发展贡献江苏经验
面对国家重大战略性课题,单一智库的力量肯定是不够的,必须做到资源共享、目标共建、联合调研、联合发布,才能产生重大影响——这是与会专家们达成的共识。
对此,刘志彪指出,整合资源为江苏经济发展咨政建言,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总结江苏经验,都不是单一智库所能实现的。因此,“智智互动”式的联合研究非常必要。
刘志彪的意见得到了江苏省政府参事、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南通大学)院长成长春的赞同。此前,南京大学和南通大学两大“长江”智库已签署协议,开展战略合作和联合研究,携手为解决长江经济带和江苏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贡献智慧。
成长春表示,要开展联合研究,首先要确定一些研究课题,确定总的研究方向,在顶层设计上抢占制高点,最好集中力量在重大经济问题上有所突破。他建议,要在一些重要节点上开展研讨活动,比如可以围绕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长三角新出海口问题、江苏产业集群如何融入长三角集群等课题开展研讨。
对智库而言,研究不是目的,把研究成果应用到发展实践中才是关键所在。2020年初,科技部发文明确,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对此,南京审计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裴育认为,这次疫情暴发对智库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如果成果不能转化,那么智库要可持续发展就很难。所以我们必须围绕一个中心议题,整体聚焦、多点击发,共同把问题研究透,这样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打造“1+1>2”的聚合效应
联合研究,抱团发展,均需要机制保障。在5月底召开的“‘十四五’江苏智库建设座谈会”上,专家们就提出,要加强优化体制机制、畅通人才上升通道等。而在此次中国经济江苏智库联合研究会成立大会上,专家们再次聚焦机制建设。
“目前智库研究成果的认定,各家单位还不太统一。”座谈中,南京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张为付提出,对于智库的研究成果,如果被中央或省政府采纳使用,就可以认定是成果了,不一定非要领导批示。同时,张为付建议,“联合研究会”还应建立数据库和成果库,开设网站和实体期刊等发布平台,来梳理展示联合研究成果。
通过构建智库研究共同体,探索服务国家发展的“智智互动”江苏模式,是中国经济江苏智库联合研究会成立的宗旨。那么,进入“智库群”时代,“联合研究会”该如何打造“1+1>2”的聚合效应?
江苏省智库研究与交流中心(省社科联)执行主任刘西忠表示,要着眼于国家战略需要,站在全国、全世界的高度谋划新时代江苏发展之路,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智库产品,把江苏经验推送到全国。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建立一整套的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协同研究机制,包括智库之间的协同,智库与所属机构之间的协同,智库与政府部门的协同等;二是建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避免选题重复研究;三是建立跨智库组建团队机制;四是建立研究成果联合转化发布机制;五是建立研究人员互动、互借机制等。”刘西忠说。
补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短板
2019年5月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出台。目前,《规划纲要》正式实施已满一周年。在当日会议中,疫情过后“十四五”期间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问题,也成为专家们讨论的热点话题。
“我以苏州为例说明问题。苏州地处长三角腹地,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但苏州存在的问题也很有代表性。苏州的辉煌,更多的是工业化时代的辉煌。但我们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就像‘微笑曲线’,深圳已经在前端做创新,杭州已到后端做电商,以苏州为代表的苏南还没有向两端延伸。”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院长段进军说,长三角高质量发展,要超越工业化时代大众化、标准化、同质化思维,树立差异化、个性化新思维;超越工程师式的技术创新思维,树立围绕市场需求的创新思维;超越传统物理和实体空间思维,树立知识空间和网络空间思维等。
专家们指出,长三角区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和敏感地区,同时也是智库研究的资源宝库。那么,对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还要补齐哪些短板?
南京林业大学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高强认为,从落实新发展理念来看,目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还有“四个变量”没有做得很突出:“一是快变量不快,即协同创新能力不够;二是常变量还没有习以为常,即绿色发展主体之间存在分割;三是慢变量即公共服务还有大巨大短板;四是突变量即重大决策、部署、项目等的牵引力不足等。”(新华日报 记者 李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