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今年签约落地项目总投资将超500亿元 江阴高新区争当高质量发展“领跑者”
“春分”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3月20日,春分,无锡江阴国家高新区举行“争当践行新发展理念示范者、争当全市高质量发展领跑者”动员大会。江阴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陈兴华在会上提出——聚焦高质量的产业建设、高效益的科技创新、高层次的改革开放、高水平的产城融合,打造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产业高地、科创高地和发展高地。
高新联动,产业建设高质量
就在动员大会举行的同时,高新区里的中芯长电半导体,也在用实际行动誓师会战。春节以来,这里的国内首条12英寸先进铜微凸块加工生产线一直满负荷运营;二期的12英寸3D集成芯片项目,作为江苏省2020年重大产业项目,持续快速推进中。红火的势头让企业负责人信心倍增:“预计一季度营收比去年增长2倍多。”
逆势增长,显示出江阴高新区非同一般的产业实力。背靠“制造业第一县”江阴的强大后盾,高新区凸显“高”“新”特质,以占全市5%的土地,贡献全市18%的GDP、18%的规上工业产值、19%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的进出口总额和55%的到位注册外资。目前,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100%,一批重大项目签约开工,预计今年签约落地项目总投资将超500亿元。
“百舸争流”,强者胜。以项目攻坚为抓手,高新区做强主导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研究未来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到2022年,将打造成为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产业高地。
动能转换,科技创新高效益
3月16日,新一届江苏省科学技术奖揭晓。由江阴兴澄特钢牵头、参与完成的两个项目荣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作为国内生产规模最大、技术装备最优、效益最好的特钢生产企业,2020年前两个月,兴澄特钢没有丢失一笔订单,成为国内唯一实现销售正增长的钢铁企业。“如果产业是高新区的骨骼、支撑力,创新就是高新区的血液、催化剂。没有支撑力,就没有话语权;没有催化剂,就没有影响力。”江阴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赵志军介绍,作为国家级的创新地标,江阴高新区近年来累计建成各类创新创业载体150万平方米,拥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各级各类创新平台200多家。先后引进7位诺奖得主建成6个产业研究院,形成令人瞩目的“诺奖现象”。
实现高效益的科技创新,江阴高新区以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总领,启动创新企业倍增、创新载体升级、一流人才集聚、创新生态优化“四大工程”,向创新驱动示范区发起冲刺。
攻坚突围,改革开放高层次
启动实施东京、首尔驻点招商,实现到账外资4年累计超20亿美元,推动天江药业创成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翻开高新区今年的“开放任务书”,提档升级成为关键词。江阴高新区招商局负责人介绍,“如果把高新区比作一列高速列车,那么产业就是主轴,项目就是引擎,营商环境就是功能底盘。”
聚焦改革开放高层次,高新区将聚力打造体制机制“试验田”、对外开放“主阵地”和营商环境“强磁场”。到2022年,全区新招引外商投资项目50个以上,新批协议注册外资20亿美元以上,外资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家,进出口总额年均增幅8%以上,推动高新区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流光溢彩。
宜居宜业,产城融合高水平
3月10日,一场闲置土地整治会议,吹响江阴高新区新一轮生态环境治理的决战号角。
起步即冲刺,开局即决胜。去年,江阴高新区关停“三高两低”“散乱污”企业76家,完成沿江4个码头整治任务。全年减排COD972吨、氨氮115吨、氮氧化物904吨、二氧化硫681吨。
围绕产、城、人三者关系,高新区加快构建产城融合发展的空间结构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生态环境体系,一个宜居宜业宜商的产业之城、科技之城、现代之城初现芳容。
更令江阴高新区人自豪的是,一个规划占地1000亩的蟠龙山公园开工建设,弥补了高新区“零公园”的遗憾。市民李艳玲对此满怀期待:“园在绿中,绿在景中,景在城中,人在画中,这样的家园,该多美!”(新华日报 通讯员 陈海叶 记者 马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