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我市五大方面32项重点任务——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扛起“南京担当”
南京日报 记者 崔晓 摄
12月1日,新华社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继粤港澳大湾区之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宏伟蓝图也铺展开来。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作为江苏省会、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和长三角特大城市,南京始终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积极倡导者、有力推动者和坚决执行者。
尤其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南京坚决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作为行动指南,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努力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扛起南京担当、展现南京作为、贡献南京力量。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敬华在赴上海考察学习,以及专题研究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等工作时多次强调,全力助推长三角科创圈、宁杭生态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建设,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强化“一盘棋”意识,突出“高质量”要求,积极探索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功能区发展新模式,努力打造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化都市圈。
2018年底,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也明确提出,南京要打造成为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支点、驱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支撑长三角国际化发展的门户枢纽,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走在前列。
五大方面32项重点任务,“南京分量”十足
发挥江苏制造业发达、科教资源丰富、开放程度高等优势,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发展,加快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以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卡通为着力点,加快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市圈建设,提升都市圈同城化水平;
建设宁杭生态经济带,强化南京都市圈与杭州都市圈协调联动;
加快推进宁马、合宁、京沪等高速公路改扩建,提升主要城市之间的通达效率;
依托上海国际大都市和南京、杭州、合肥等中心城市,高水平打造国际组织和总部经济聚集区;
……
仔细梳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明确由南京承担的重点任务清单共有五大方面32项,涉及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等。
“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大有可为。”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蒯旭光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长三角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体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区域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4个省份27个中心区城市,地区总人口多达2.25亿。如此重大的国家战略,赋予南京如此重要的使命,既充分彰显了南京的历史担当,也为南京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历史机遇。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南京谋划”迅速
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自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南京一直高度重视,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上来,高位谋划、积极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2018年6月,在上海召开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对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行了再谋划、再深化,并原则同意《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长三角地区合作近期工作要点》,提出三省一市要统筹谋划新时代长三角发展蓝图,将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为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2018年12月,在南京召开的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南京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并决定启动《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八市市长共同签署了打通城际“断头路”、宁镇扬城市群住房联动发展、宁芜一体化、宁淮铁路共建、宁扬宁马城际铁路(马鞍山至句容段)和宁宣(黄)铁路共建、宁马轨道交通共建、宁滁城际铁路共建、宁宣城际铁路共建合作框架协议,八市有关部门签署了科技创新、产业、环保、旅游、教育、文化、都市圈智慧零售网络、都市圈医联体合作等多个框架协议。
2019年1月27日,科技部、中科院以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齐聚南京,就建设“长三角创新圈”进行深入研讨。张敬华在会见与会嘉宾时说,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意义非凡、影响深远。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贯彻党中央部署要求,迫切需要我们提高政治站位,打破行政壁垒,加强融合联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实现一体化发展。
2019年3月30日,一场高规格的跨省区域合作论坛——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论坛在南京举行,南京、杭州、湖州、无锡、常州、镇江等江浙六市签署《共建宁杭生态经济带行动倡议》。目前,江浙两省已共同编制《宁杭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上报。南京也正在研究编制更加细化的宁杭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
2019年4月10日,南京市党政代表团赴上海,进一步学习上海、接轨上海,在上海龙头带动下融入长三角、走好创新路、提升首位度,全力助推长三角科创圈、宁杭生态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建设。
11月,南京和马鞍山签署共同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9年10月11日和11月14日,南京市党政代表团分赴安徽省滁州市和马鞍山市考察,不仅签署了南京与滁州、马鞍山共同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还决定高起点共建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望3个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2019年11月5日,在上海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南京交易分团参展人数爆棚,远超去年规模,2421家单位、7855名观众获批赴会。
“目前,南京正在研究制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南京实施方案。”市发展改革委介绍,南京实施方案计划着重围绕推进区域联动发展、建设协同创新体系、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等七大重点领域和长三角科创圈、南京都市圈两大重点方向。
交通、医疗、科创等一体化发展,“南京作为”亮眼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南京在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每天凌晨5:36,天还没亮,南京站里首班开往上海的G字头列车准时出发。接下来,直至当天22:15,南京站和南京南站共有204班G字头列车密集发往上海,间隔最短的三四分钟,最长的不过十几分钟。发达的高铁网络,让两地公交化出行早已成常态。
交通设施建设是城市间配置资源、提高协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基础。目前长三角区域已基本形成枢纽型机场、枢纽型港口、高铁网络和高速公路网络等区域快速交通骨干格局。
铁路方面,南京已基本建成“一环两跨八线、客货分线”的线网格局,沪宁杭合形成“一小时高铁交通圈”。为提升南京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路网性枢纽功能,提高城市首位度,我省推动南京由“接轨上海”向“主动辐射带动和接轨上海并重”,形成以南京为中心的八向、十五线“米”字形高铁网。
作为“米”字形的重要“一横”,南沿江城际铁路去年已经开工,未来将给繁忙的沪宁城市带再增加一条疏解通道。“米”字形的中轴线——宁淮城际今年也已正式动工。预计2025年之前,南京将实现1.5小时直达省内设区市,未来实现1小时通达长三角省会城市和南京都市圈各城市。随着宁句城际、宁扬城际的加紧推进,“宁镇扬主枢纽站半小时通达,主城区之间一小时通达”的目标也正加快成为现实。轨道上的南京都市圈,将成为“一日生活圈”“一小时通勤圈”。
公路方面,溧高高速、宁合高速和宁马高速正在续建中,宁宣高速已经开工建设。未来,围绕建成“要素集聚程度高、区域辐射能力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交通辐射中心、运营中心、智慧中心”的目标,南京将形成“两环两横十五射”高速公路网络格局,实现与长三角主要大城市3小时内通达、都市圈内1小时通达。
在长三角毗邻地区试点公交客运衔接线路,南京市不仅开通了到句容、仪征等地的多条公交化客运班车,还开通了7条跨省公交线路。2019年年底前,将再增加从南京溧水到马鞍山博望、从南京浦口到安徽和县两条跨省公交路线。持江苏省交通一卡通,可在包括长三角地区在内的全国225个城市刷卡乘公交车、地铁。
推动医疗服务一体化、连锁化供给,南京市建立了都市圈统一预约挂号服务平台,已完成8个城市对接工作,可向都市圈市民提供145个医院9844个专科的预约挂号服务。同时,南京所有定点医院100%纳入异地就医联网范围,其中,跨省联网医院238家、省内联网医院308家。异地来南京人员只需要在参保地办好手续,来南京直接去医院就可实现刷卡直接结算。
目前,南京市正在依托省卫生信息平台,加快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预约挂号等信息互联互通,推进宁镇扬医疗机构部分医学检验、影像检查结果一定条件下互认,实现门诊、急诊病历“一卡通”。
科技创新更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2019年6月28日,“长三角科创圈共建创新平台(南京)圆桌会议”在宁举办,率先启动长三角民间科创组织的合作对接。三省一市的平台代表共同签署并发布了《共建长三角科创圈创新平台倡议书》。下一步,我市还将成立类似于南京市长三角科创圈建设办公室的实体化工作机构,从各相关部门抽调精兵强将,进行实体化运作。
紧扣五方面32项重点任务,迅速落实、精准发力,咬紧各领域攻坚,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推动……力促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南京大有作为,南京未来可期! (南京日报 记者 邹伟 毛庆 钱红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