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支强队伍 一批好项目 一张保障网 淮安区党建引领打好脱贫攻坚战
初秋,江苏省定经济薄弱村——淮安市淮安区复兴镇陈杨村迎来丰收季。“2018年村里拿出100亩地种植金银花,拿出10亩尝试青蛙养殖,引种小蝌蚪100万尾。眼下,已有药厂前来洽谈金银花收购事宜,第一批成蛙也上市销售。仅这两项,全村73户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户均增收2876元,真是金银花开金银来,蛙声唱响脱贫曲。”村支书杨云说。
“截至2018年底,全区累计实现8.16万名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脱贫,30个省定、市定经济薄弱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8万元,并达新‘八有’标准。”淮安区委书记徐子佳告诉新华日报记者。
党员成为脱贫致富主力军
带领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靠的是一支懂业务、接地气的党员干部队伍。淮安区用党建引领脱贫攻坚,让群众真正得实惠。
见到车桥镇丰年村支部书记卢攀峰时,他正将村里合作社种植的无公害大米和村民自种的有机蔬菜、土鸡蛋等农产品往“苏小农”APP上添加。
丰年村是省定经济薄弱村,但卢攀峰不甘心戴着这顶“穷帽子”。他把带领贫困户参与特色产业种植落实到具体党组织和党员人头,一年多来先后实施稻虾生态种养、藕虾混养等近10个农业项目,传统种养变成立体生态种养,入股农户除每年保底分红800元外,合作社还将经营收入的20%对农户进行二次分红。2018年,村集体增收43万元,带动66户低收入农户脱贫,卢攀峰捧回三面“发展红旗”。
和卢攀峰一样,各经济薄弱村铆足干劲求发展,省、市定经济薄弱村一共捧回41面红旗。
丰年村是淮安区“党建引领、一点五试”农村综合改革的一个缩影。在这项改革中,该区将中央财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产业扶贫、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社区股份合作制五项省级以上改革试点近2800万元资金进行规范整合,形成以党建引领为保障、土地流转为核心、村社一体为模式的创新做法。仅此一项,2018年该区6个试点村共增加村集体经济纯收入210余万元,带动300多名低收入人口就业、600多户低收入农户增收。
项目成为脱贫致富强引擎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是发展致富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徐子佳说。
小湾村耕地面积3336亩,土壤肥沃但利用率低。2018年,小湾村“扶贫书记”戚允升带着19户低收入农户流转102亩土地进行稻虾共养。当年实现小龙虾销售10万余元,3万斤稻虾香米也销售一空。2019年又吸纳18户低收入户再流转400亩土地,带动更多农户致富。
像小湾村这样的稻虾共养基地全区已发展到3.1万亩。“我们与上海海洋大学签订合作协议,与专家团队共建‘稻渔综合种养研究院’,建成200亩稻虾试验基地和1000亩高标准示范基地,安排2000万元产业富民资金对13个村稻虾综合种养集中连片300亩以上的实施主体予以资金扶持。”淮安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嵇勇说,稻虾综合种养每亩同比增收1000元以上,惠及1000余户建档立卡人口。
为防止返贫构建长效机制,该区对2011年以来建设的161个扶贫项目运营情况回头看。这些项目中的147个产业增收项目运营良好,全区扶贫资产收益率由2017年的3.65%提至6.94%。
密织脱贫致富保障网
“要不是政策好,这么高的治疗费我真不知怎么办。”施河镇崔河村建档立卡户于春宝,过去7年辗转各地花费近30万元。如今只要带上身份证、社保卡和扶贫手册就能享受“先诊疗后付费”,自付部分不到治疗总费用的10%。
为把“两不愁三保障”落到实处,淮安区找准突出问题“对症下药”。2017年6月,在全区33家医疗单位开设扶贫病房,所有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优先入住。截至2019年7月底,全区已有16215人享受“先诊疗后付费”,涉及住院费用7574.49万元,医保结算5693.82万元;累计为五保户等贫困人口减免费用达535.79万元。
该区还出台建档立卡群众大病保险赔付“两降两升”惠民措施,即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赔付起付线下降50%,各分段赔付比例分别上升5%。“加上政府兜底保障的民政医疗救助,真正让最需要的人享受最优惠的帮扶政策,不让‘病根’变‘穷根’。”淮安区卫健委主任胡凤荣说。
结合住房条件改善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淮安区紧盯全区434户农村“四类人员”危房改造任务,采取新建和翻建等措施,11月底前将全部完成。“未来,将对低收入村实行精准扶持、一村一策,确保到2020年所有省市定经济薄弱村集体收入持续稳定在18万元以上。”徐子佳说。(新华日报 记者 蔡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