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农残可快检 信息可追溯 给每家菜场筑道食品安全“防火墙”
检测人员进行蔬菜农残检测。 徐琦 摄
江宁区新蔬康农贸市场可实时采集经营户经营数据,每个商户配备智能电子秤、信息公示屏等设备,展示商户档案资料,追溯产品源头及交易信息。 徐琦 摄
农贸市场是农产品从流通进入消费、走上市民餐桌的最后环节,也是食品安全监管全链条中的重要关口。南京日报记者了解到,2019年,市委市政府把提升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作为办好民生实事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快推进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和农产品信息可追溯系统全覆盖等举措,全力构筑市民身边的食品安全“防火墙”。
“对市民来说是一份安心,对政府部门而言则是守护食品安全的一份责任担当。”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南京结合农贸市场提档升级,在改善市民消费购物环境、提升市场卫生状况的同时,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实现显著提升,而推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和农产品信息可追溯系统全覆盖的做法,走在了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现场检测把好关口
民以食为天,食品以安全为要。
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2017年开始,南京分期建设农贸(批发)市场快检室,目前已经建设了309家农贸市场快检室、7家批发市场快检中心。计划到2019年底,做到除农村地区个别摊位极少的农贸市场外,全市359家农贸市场快速检测实现全覆盖。
快速检测室如何运行?起到什么作用?
在栖霞区好邻里生活中心惠民菜市场内,南京日报记者看到,一间面积不大的检测室里,配备了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多功能食品安全快速分析仪等设备,可以开展重金属、农兽药残留、微生物毒素、违法添加物、食品添加剂、防腐剂、保鲜剂等项目的快速检测,菜场内在售的各类农产品,检测品种、批次、结果等信息都会在门口的电子屏上实时公布。
“如果市民把农产品送来检测,像农药残留等简单的检测项目,15分钟就可以出结果。”快检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服务市民之外,快速检测更重要的功能是对进场各批次农产品进行检测,把好食品安全关。
南京日报记者了解到,农贸市场快检数据并非“到此为止”,而是会自动上传到区一级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及南京市食品安全检测监管系统,由区和市级平台通过互联网对快检情况随时进行监督。
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农贸市场快检室根据全市统一指导,每天检测7000批次以上,不合格产品均依法进行处置,并对检测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有效防范流通环节风险。
追溯体系全程监管
在把好检测关口的同时,怎样才能对检测发现的问题及时找到源头?
在江宁区新蔬康农贸市场内,记者看到,这里所有商户使用的台秤都进行了联网,消费者拿着电子秤打出的农产品小票,扫描票面条码,就能查询到产地、日期、流通链条等信息。
从2012年开始,我市农贸市场以智能溯源电子秤为依托,制定统一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逐步建立起来源可追踪、去向可查证的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按照2019年民生工作目标,我市正在积极引进新技术和新模式,提升农贸市场追溯系统水准,推进城区农贸市场追溯系统全覆盖。
拓展追溯品种,在原有猪肉、蔬菜追溯基础上,2019年拓展新增市民重点关注的豆制品、牛羊肉、禽肉、蛋类等品类,将其一并纳入可追溯范围,建立农贸市场6大类产品追溯信息采集、分析和查询体系。
应用新技术,对追溯系统进行全方位升级,对追溯进场数据,开发刷卡、扫描、拍照、手工录入4种模式,便于农贸市场管理者操作。对追溯交易数据,采取追溯秤摄像头自动识别菜品,记录交易品种、价格、重量、金额、交易时间,并与进场信息关联,保障交易数据的准确性。对追溯信息查询,提供大屏展示、扫描主体二维码、扫描交易小票3种模式,便于消费者随手可查。
截至2019年上半年,南京市城区农贸市场猪肉和蔬菜两个品类追溯覆盖率达87%,猪肉、蔬菜、豆制品、牛羊肉、禽肉和蛋品6个品类追溯覆盖率达42%。
环境卫生全面提升
食品安全保障不断加强,菜场环境卫生也在持续升级。走进玄武区兰园、秦淮区朝天宫等农贸市场,过去传统印象中菜市场地面的积水、嘈杂的环境、难闻的气味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摆放整齐的果蔬菜品、赏心悦目的购物环境。品牌化业态经营、标准化设施配置、现代化监管手段,让农贸市场环境卫生更有保障。
近两年,我市先后完成农贸市场改造升级195个,今年上半年,已完成农贸市场提档升级24个,开工建设25个,其余31个正在进行方案会审、规划设计和项目招标等前期准备工作。改造升级过程中,一批行业领先、全国率先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新业态正在深刻重塑南京农贸市场的面貌:
在技术运用上更加现代。我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植入互联网元素,建立商户档案展示、信息自动采集、交易数据分析等智慧管理系统,配套电子监控、智能停车管理等设施,推进智慧市场建设,提高可视化、便捷化服务管理水平。江宁区盛庄、鼓楼区绿恒等市场管理公司自建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市场商户管理和商品交易信息采集分析,为市场经营提供决策服务。
在业态提升上更加便民。农贸市场改造顺应市民日常生活需求,突出社区商业功能定位,积极引进特色、便民业态,增强便民服务功能。秦淮区明商集团创新社区服务模式,借鉴新加坡邻里中心模式,打造“秦淮街坊”特色品牌,其所属的朝天宫菜场引入“桃源村”“粥宫一号”“共享厨房”等特色品牌,融入老年助残、衣服缝补干洗等便民业态,成为集社区商业、便民服务、公益活动于一体的社区生活集合体。
在经营模式上更加多元。积极引进肉类、豆制品等品牌产品,加强与蔬菜生产基地的相互衔接,减少中间环节,提升品牌化水平。针对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特点,不少农贸市场实行网上订单、社区配送,开展爆款商品促销,更好地满足市民消费需求。江宁区岔路、鼓楼区三牌楼等农贸市场以“智慧数据服务及互联网+”为特色,配置智能追溯电子秤,开发“岔路智能”APP终端,开展社区一公里范围配送服务。
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是全面完成农贸市场提档升级三年行动计划的关键之年,为确保目标任务全面如期完成,我市要求各区加强市场现状梳理,按照应改尽改、不留盲点原则,扩大改造覆盖面,全面提升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水平,为市民放心安心消费营造更好的环境。(南京日报 记者 刘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