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苏州高新区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锻造区域竞争力“金钥匙”
近日,自南京大学苏州创新研究院落户苏州高新区以来的首批14个项目相继入驻。这批项目,是以当地14家重点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为导向,依托南京大学科技和人才优势达成的“产学研融创”全方位深度合作,是苏州高新区大力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结出的重要成果。
“当前,围绕把区内高度集聚的创新资源转化为充沛的发展动能,充分发挥全区特色优势,我们选定的主攻方向就是‘两链’融合。”苏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虎丘区委书记、区长吴新明表示,必须下大力气促进科创资源优势向创新优势、产业优势转换,为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作出贡献。
作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苏州“东园西区”的重要一极,苏州高新区近年来一手抓创新、一手抓产业,重点发展信息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大数据产业、新能源产业、大健康产业等五大先导产业集聚区,全区创新成果加速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2018年末,该区各类科技领军人士超1000人次,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112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8%。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6亿元,工业总产值3500亿元,各项发展指标在国家高新区中名列前茅。
“在科技创新驱动能力加速提升的同时,应看到苏州高新区亟须实现科技创新驱动实力裂变式跃迁。”苏州科技大学教授、苏州城市发展智库副院长王世文认为,苏州高新区内集聚着100多家“中字头”“国字号”大院大所和研发机构,如此密集的高端创新策源地,放眼全国也很难找到。“两链”融合,将成为苏州高新区塑造新时代区域核心竞争力的一把“金钥匙”。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大院大所和研发机构挺身在前。“我们8年前选择苏州高新区,就是看中这里完善的工业体系。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链条里,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要以产业为导向,沉入市场一线。”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叶继术说,自浙大工研院成立以来,聚焦“大健康”和“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两大领域,集聚近30支创新团队,完成400多项产业技术研发。目前,这里已建成14个研究中心和11个联合研发中心,衍生孵化出科技企业逾百家。
作为入驻苏州高新区的首批大院大所之一,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目前已累计授权专利近800项,其中发明专利250余项,成功孵化项目公司55家,注册资本5.9亿元,吸引社会投资2.6亿元。与此同时,入驻苏州高新区不到两年的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已引进20个研发团队,孵化落地12家产业化公司,签署54个产学研横向合作项目,实现合同收入4000余万元。
在苏州高新区,一个个频繁落地的重点项目、一次次战略合作牵手、越来越完善的创新生态,让人强烈感受到,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上用功发力,已成为这个国家级高新区自上而下的强烈共识和自觉担当。
苏州高新区科创局副局长沈培英刚组织了一场创新创业沙龙,活动参与对象是辖区的大院大所和科技企业代表。苏州高新区科创局一边梳理辖区科技资源状况,一边摸底企业技术需求,然后“牵线搭桥”,定期召开大院大所与产业企业对接会,效果非同凡响。
同在苏州高新区的阿里云计算(苏州)有限公司与苏州协鑫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已尝到“两链”融合带来的发展红利。协鑫光伏工厂切片生产车间在阿里云“工业大脑”的支持下,电池切片良品率提升1个百分点,仅此一项每年就可节省上亿元生产成本。阿里云计算(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尧敏华介绍,目前协鑫与阿里云的合作,已从最开始的切片发展到集团的电池片、组件等。有了好口碑,阿里云又与阿特斯等多家当地和外地企业达成战略合作。
不久前,苏州高新区将招商与成果转化两大发展职能机构合二为一,成立高新技术产业转化促进中心。5月,由该中心牵头的苏州高新区赴日本招商引资活动现场,一举签约投资额10亿美元。全球知名的芯片设计公司——硅谷数模半导体将全球总部落户苏州高新区,也由该中心促成。由苏州高新区管委会与企业、高校、国际认证机构共同建设的江苏省医疗器械可用性测试平台,日前在位于高新区内的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揭牌启用。(新华日报 记者 陈雨薇 高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