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垃圾分类,“接地气”中求实效
据南京日报报道,南京市自2018年全面推开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当年年底已有600余个行政村启动,2019年100%行政村将实现垃圾分类,推进速度之快、覆盖面之广,令人刮目相看。
长期以来,城市垃圾分类的推进工作并不尽如人意,而看似基础薄弱的农村,这一次居然走在了城里人前面,的确有些不可思议。尽管城乡之间生产生活环境不同,垃圾成分构成有差异,垃圾处理系统的类型也不尽相同,但两者在理念与框架上仍是相通的,破解好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的“密钥”,对城市而言无疑有重要参考价值。
垃圾分类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繁杂的系统工程。尤其在科普宣传中,美国、日本等国家垃圾分类之严格、细节之多,令人咂舌。潜移默化中,大家都觉得垃圾分类很麻烦,不好做,这种畏难情绪不可避免地带入现实,导致城里人想得多,做得少。而相比之下,农村垃圾分类尽量化繁为简,直接把垃圾按辨识特征分为“可烂”和“不可烂”两种,村民无需了解太多,二选一即可。正是这种看似简单粗暴的操作,让农村垃圾分类可以从零起步,快速铺开。
难以形成闭环,是城市垃圾分类的另一瓶颈。即使社区居民有良好的分类意识,但中端与末端的分类运输、处理、利用并未跟上,让居民感觉自己做了无用功。而农村虽然基础薄弱,却地广人稀,一张白纸便于涂画勾抹。从农户门口的垃圾桶到村里的分拣中心,再到街道的垃圾处理站、区里的垃圾焚烧厂,目前在南京市农村地区,一个全链条的生活垃圾处置闭环已基本形成。当“分类产生价值,垃圾变成资源”不再是一句看得见、摸不着的口号,老百姓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自然大大提升。
由此可见,农村垃圾分类快速推进的关键,在于立足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强、重实效的方法举措。相较城市垃圾分类标准,这些方法或许不够精细,处理体系、处理设施或许存在“减配”情况,但却实实在在打开了局面,取得了效果,是现实条件下的最优选择。至于未来,随着村民素质提高、农村基建进一步投入,垃圾分类工作也会随之完善和升级,最终实现城乡一体统筹管理。
由农村反观城市,我们在垃圾分类上做了很多,然而所作所为是否真的接地气,得到居民的认同认可,要打上一个问号。当然,借鉴农村经验并不意味着照搬其推广模式,而是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创新治理方式,找到符合自身实际、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在这件事上,“做起来”比“做得好不好”更加重要,每个环节都行动起来,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让垃圾分类成为整个社会的时尚潮流。(南京日报 作者 刘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