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江苏频道消息:近日,江苏省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成功举办,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48名同学参与到运河达人秀互动表演、大运河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合作论坛等4项活动,承担翻译讲解、外宾接待等工作。其中,7名扬州大学大运河文化带非遗传承保护志愿者团队成员格外引人注目。

志愿者合影
志愿服务活动间隙,7名志愿者对来自白俄罗斯、英国、美国等国的外国友人进行有关非遗的访谈。据了解,早在2018年7月,团队成员就已经开始了非遗保护之路。调研团队实地调查了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和苏州等江苏省内大运河沿线城市共12个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状况,回收有效问卷671份,访谈非遗传承人、非遗保护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54人。此外,他们还选取了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优秀实践名册中的比利时和匈牙利等国的案例进行研究。研究成果被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采纳,并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非遗保护领域资深专家的认可。
志愿者表示,研究发现大运河沿线江苏段地区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保护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但在保护工作中依然不乏亮点,主要表现为传承人、村委会、政府、音乐教育者等多方形成合力,对非遗保护提供技术、资金、人力等支持。
志愿者团队还对传统音乐类非遗的传承提出改进措施:发挥社区、传承人和基层的作用;发挥政府行政效率,保护濒危或有重大影响的非遗项目;发展传统音乐专业机构,创新教学方法和艺术表现形式,激发年轻一代的学艺兴趣;借鉴国外优秀理念,就民歌教学进入各级学校展开试点;同时提倡学校音乐教师向传承人学习,尽可能保证音乐课课时量。(文/图 孙月 编辑 顾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