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银行2_fororder_农行 wKgAZV7OJmWASlfCAAFsz0eKZ8E583
“不屈的人类”主题微视频全球网友互动征集启事_fororder_b04e067ebed9be115af9e70d8e325b5江苏银行_fororder_江苏银行_1200x80
南京国博_fororder_国博bannner4
苏州古典园林狮子林_fororder_wKgAZV7jAtiAe7jwAABTgj-R2kk560沙洲优黄_fororder_沙洲优黄_370x80
首页 >> 江苏首页 >> 社会广角 >> 正文

“建管并重”做好老百姓身边的民生工程

2018-07-16 15:44:21    来源:南京日报     编辑:罗毅     责编:程茜    

  原标题:我市全民健身工程(点)长效管理研讨会召开“建管并重”做好老百姓身边的民生工程 

  南京市全民健身工程(点)长效管理研讨会召开

  近日,南京市全民健身工程(点)长效管理研讨会暨公共体育器材质量服务月启动仪式在南京市体育局举行。仪式上,各区体育局群体部门从规范全民健身工程(点)申请审批工作入手,严把建设、淘汰、更新、使用与管理关。对于公共体育器材的日常管理,各级管理部门不断创新思路,使器材管理真正做到长效管理、长期安全,希望通过切实有效的监管,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切实保障老百姓器材使用的便捷安全,真正做到让群众看得见、用得上。 

  全市器材使用情况良好,维修响应迅速、高效 

  据悉,目前南京市共有健身工程(点)4631个。近3年来,市体育局通过批量更新,逐步消化超期和自建器材;举办巡修员培训班,加强巡修队伍建设,在建设与管理上齐下功夫。 

  “自从全面推行4008400558报修投诉电话后,器材维修时效性越来越强,市民投诉率越来越低,满意度越来越高。2018年上半年,玄武、浦口、高淳实现了‘零投诉’。栖霞、江宁部分2018年新装器材还将400免费报修、投诉电话印制在了告示牌上,既方便,又不易损坏,这对健身器材的维护和管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这种方式值得向全市各区推广。”市体育局副巡视员甘双林表示。 

  区体育行政部门、街道、社区、巡修员齐抓共管,隐患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据了解,南京秦淮区共有220个全民健身器材点,2100件健身器材,每个健身器材都拥有专门的“器材户口”,严格执行国家要求每8年就更换健身器材。“我们所实行的是‘区——街道两位一体’的监管模式。由体育局监管秦淮区下属街道,街道聘请专门人员维修管理健身器材。”秦淮区体育局副局长张敬说。 

  张敬认为,健身器材管理的核心点在于落实街道“属地管理”责任,由街道寻找有责任心的技术人员维管健身器材,经录用后由区体育局下发聘书,签订责任书。维管人员以街道为单位,每周定期巡查所有全民健身器材点的健身器材,并汇报相关情况。区体育局根据工作内容实行季度、年度考核评比。“我们区体育局要履行监管责任,定期对维管人员开展培训,还要保障好器材的建设、维修以及人员聘用经费。”张敬表示。 

  从全市健身器材管理的层面来看,区一级的“秦淮模式”已崭露头角。不过,南京市还有许多街道在健身器材的维保上也做了很多有益探索。在体彩器材的维护上,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推行四级网络化管理,每天早晚都有一次的体育指导员巡查,每周两次加不定期的社区级巡查,每月两次加不定期的街道级巡查,最后每年两次加不定期的区级巡查,四个层级多点巡查,大大缩短了健身器材隐患问题的发现时间,提升了问题处置审批汇报的效率。此外,秣陵街道的属地管理方法也是可圈可点,在依靠各社区专职配备的巡查员定时定点巡查的同时,街道还与社区签订责任状,切实保障室外健身器材完好度与使用安全,从根源上杜绝事故、投诉及相关负面报道的发生。 

  已在健身器材巡查工作干了十多年的南京玄武区体育健身器材巡修员方和平说,巡修工作中安全最重要,在日常的巡查、巡修过程中,详细查看辖区内器材的使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出现的磨损(构件)做到及时发现、修复,绝不留有安全隐患。同时,还要加强与基层对接,发挥好街道、社区的作用,及时将发现的器材问题反馈给巡修人员,最大限度地提高器材维修的效率,杜绝安全隐患。 

  与时俱进创新思路解难题,互联网+体育服务民生 

  在本次公共体育器材质量服务月的开展过程中,除了传统的补短板、找问题、完善制度等外,体育部门还积极利用互联网+体育新思路,比如在市体育局“宁体汇”APP平台上,开发体育场地电子分布图模块,精准显示全市全民健身工程(点)、晨晚练点等健身场地万余个,初步实现了十分钟健身圈电子地图导航功能,给市民提供了便利、安全、有效、实用的健身设施及健身场地信息,解决了市民“去哪儿健身”的难题。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右上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190918174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