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和平发展,时代主题,民族复兴,世代梦想。龙盘虎踞,彝训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2014年12月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公祭仪式上,77名中学生齐声诵读《和平宣言》。这座经历人类浩劫的古城,发出新时代的呼唤。
“如果说一年中可以有一天给予一个城市,我要说:12月13日属于南京!”《和平宣言》作者、南京市著名诗人冯亦同说,创作中最想表达的是中国民众对战争的痛恶,对亡者的哀痛和对和平的期待。采用传统诗经体,就是要“展现东方智慧,祈福世界和平”。如果要把整篇宣言归于一个字,那就是“爱”:爱南京、爱中华、爱世界、爱和平。
但是,爱从来不是“送人以桃李、报之以琼瑶”的简单交换。世人看到,1970年12月,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访问波兰,在华沙犹太人隔离区纪念碑前下跪默哀。勃兰特的“华沙之跪”已过去近半个世纪,我们仍在等待——时至今日,日本右翼仍试图否认南京大屠杀的罪恶历史,闹剧频演。
爱一旦缺位,恶之果招摇。2017年8月12日,第5个全球“慰安妇”纪念日前两天,中国大陆最后一个起诉日本政府的“慰安妇”、90岁的黄有良去世。14岁遭日军强暴,15岁被抓去慰安所,17岁以父亲去世名义回家后逃亡。抗战胜利后,她又遭受村民议论,丈夫打骂,孩子不理解……“这不是我的错啊,我是苦命的人!”等不来道歉,老人只能哭诉。
和黄有良一样,在抗战期间被欺凌的中国妇女,共计20万左右。80年过去,幸存者的数字不断减少。如今,登记在册的大陆“慰安妇”,幸存者仅14人。“慰安妇”受害者诉讼日本政府,近20年至少九例诉讼,迄今无一胜诉。一位媒体人这样描述“慰安妇”的风烛残年:“她们老了。身体饱受摧残,世俗的嘲讽伴随左右,屈辱又通过子宫蔓延至儿孙两代,从未间断。”
生灵涂炭,哀哉国殇;亘古浩劫,文明罹难;警钟长鸣,世人共勉。
今天,我们在此纪念,是为了民族警醒。国家公祭就像高悬在中华民族头顶上的长鸣警钟,它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与人性本善并存的还有人性之恶。它让我们更加清醒地判断,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传统安全威胁和不确定性因素有增无减,战争威胁还未根本消除。
今天,我们在此纪念,是为了寻找光明。因为即便回顾人类最黑暗的那段历史,我们也看到,冰冷的奥斯维辛有一份温暖的辛德勒的名单,南京浩劫中有约翰·拉贝,还有欧内斯特·福斯特、普卢默·米尔斯、刘易斯·斯迈斯、爱德华·施佩林、乔治·菲奇……我们铭记这些外国友人的名字,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创建了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拯救数十万中国难民免遭屠杀的命运。他们的勇敢,源于人类的良知、大爱与道义,良知在,光明在。
今天,我们在此纪念,更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南京的痛苦是人类的痛苦,南京记忆就是世界记忆。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我们深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前提是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我们更知,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唯有正视历史,消弭仇恨,放下包袱,携手前行,才能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南京大屠杀,曾经的苦难没有击垮中国人民,反而使伟大的中华民族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更加坚定地站了起来。在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国家综合实力跨越式提升的今天,中国人民并没有耽于现有成就的甜蜜,而是以国家公祭日的形式将历史镌刻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间。因为,我们深知关于苦难的历史记忆,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沉痛,更是一种振奋和激励,它将唤醒我们对于和平的珍惜,激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伟力。
“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3年前,首个国家公祭日仪式上,白鸽放飞,翱翔蓝天,习近平总书记这番坚定铿锵的话语如冬日暖阳,寄托的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美好愿景。
存此一心,我们站在南京大屠杀发生地、在国家公祭日发出告愿:愿人类远离灾祸,愿家园安全温暖,愿世界和平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