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足不出户也能种地 按按手机养虾养蟹 物联网农业,让茶更香蟹更肥
“今年螃蟹长得比往年肥,品质也好了很多。”7日傍晚,江苏宜兴丁蜀镇水产养殖户张息芝,给南京日报记者展示一只肥美的红嘴螃蟹。“该给螃蟹充氧了。”只见他打开手机APP,点击按键,水中央的充氧装置自动启动。“溶解氧7.67mg/L,水温16℃,这是螃蟹舒适的环境。”
张息芝的120亩水产养殖地,2017年全部用上物联网高科技,智能调配螃蟹生长环境和合理喂养,螃蟹产量较去年同期增近15%,“现在每天靠快递发送的螃蟹销售额,超过5000元。”
连日来,南京日报记者走访无锡、连云港、泰州等地的水稻田、蔬菜大棚、茶园,探访物联网为农业生产增益、节本,促进富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场景。
“以前种地,都凭经验,现在足不出户就能种地。”63岁的无锡莲花荡农场负责人范伯华,种植水稻500亩,用上物联网技术后,通过气象测报设备,可精确获取温度、降雨量、光照强度、风速风向等气象指标。
江苏中农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营销总监万鑫说,这些指标实时推送至无锡移动打造的大田物联网平台以及手机APP上,为农业生产活动安排提供参考。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施肥与灌溉是非常重要的两个环节,靠经验无法达到最理想的效果。现在,只需通过肥情监测设备收集农作物叶面反射的光谱,平台就可分析出农作物的生长指数,将数据与标准指数进行比对,就能获得最优施肥方案。“根据施肥方案,水肥一体机将肥料与水按比例混合,在灌溉的同时完成农作物施肥,一举两得,还特别节省肥料,一亩地少用5%的氮肥。”万鑫说。
针对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遇到的虫害问题,通过虫情测报灯进行昆虫诱集,分析昆虫数量及种类后,平台会制定农药喷洒方案,利用无人机在低空进行精准施药,农药喷洒的均匀性和喷洒作业的安全性大大提高。而对范伯华来说,这一切都可以通过手机APP操作,“坐在办公室,穿着西装,搓着麻将,就可以远程种地。”
无锡市茶叶研究所所长许群峰种茶十多年来,最怕的就是采茶期遭遇“倒春寒”。“在山凹里的茶田,温度低,容易形成霜冻,特别容易被冻伤。”以前靠工人特别看护,现在安装了除霜风扇,完全解决了这一问题。许群峰说,借助茶叶物联网平台,当传感器检测到茶丛顶部气温低于4℃时,平台系统会自动启动风扇,将高空相对温暖的空气吹向茶丛,防止结霜。
许群峰说,对于红茶来说,发酵是其制作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不同的温度、湿度,甚至发酵时间的长短,都直接影响茶叶品质。以往都是靠经验丰富的师傅,凭手感、香气以及颜色的变化来控制发酵室环境。应用物联网技术后,就可借助茶叶物联网平台,将发酵室的温度、湿度控制在最佳状态,从而得到最高品质的红茶。
“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大,多为‘经验型’‘模仿型’,生产经营相对落后,多采用手动人工进行数据采集和控制。”江苏电信物联网专家说, 江苏作为水产大省,全省水产养殖超过400万吨,市场价值超过400亿元,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空间非常宽广。仅以南通如东一地为例,2010年起规模化温棚养殖南美白对虾,如今全县年产值达40多亿元,利润超过15亿元。虽然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白对虾集散中心,但一线技术专家缺口很大。江苏电信正在打造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养殖,就是通过物联网技术,让广大养殖户通过线上“专享”专家,解决各种养殖技术难题,提高白对虾的养殖产量和质量。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是大势所趋,但通过这些年的推广,发现还有不少拦路虎。”万鑫说,“最年轻的农民,可能都快50岁了,他们学习新技术很慢。”为了教会范伯华学会装APP、用APP,特别给他安排专家“跟踪服务”。
同时,让物联网等高科技走进农田,成本有点高。万鑫举例说,宜兴丁蜀镇水稻田使用的传感器设备,一套成本20多万元,覆盖面积仅约百亩地。近年来,物联网设备被列入农机补贴范畴,去年一亩补贴1600元,今年1000元,“但和高昂的成本比,还是不够的,希望能提高补贴数额。”
通信研究专家杜燕鹏认为,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将物联网等高科技送到农民手里,可以推动技术扶贫,助力乡村振兴,迫切需要政府和企业等各方面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