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南京下月施行《蓝线管理办法》一道蓝线,为城市守住一泓清水
随着城市发展,建设用地不断挤占河道等自然水体空间,不仅破坏水环境,也对城市防汛造成阻碍。新华日报记者21日从南京市政府获悉, 南京将于7月1日起施行的《南京市蓝线管理办法》,提出为南京行政区域内的所有河道、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体划定“蓝线”。“蓝线”划定后,“蓝线”范围内禁止房地产等一切商业开发建设。以水兴城的南京,河道保护终于有了刚性依据。
侵占“蓝线”成治理“拦路虎”
随着城市不断扩张,建设用地日益稀缺,城市化与自然水体保护的矛盾逐渐突出。“惠民河和进香河,被盖上盖板铺成道路,更有不少河流直接被填掉,用以发展房地产。”南京水利规划设计院杨红卫介绍,南京主干道中山路西侧河道已完全填埋,盖了科技大厦、君临国际公寓、易发大厦;中山路东的内秦淮河,先是被中山大厦占为停车场,往东又盖了40多层新世界中心。“南京河流众多,城区许多‘带水’的路名,以前都是河,如今却难觅踪影。”
城市外围的大江大河,侵占河道虽少,侵占河岸却屡见不鲜。除长江、滁河等大江大河以外,大大小小的河道都有过被占用的现象。据统计,南京45条骨干河道,有10多条存在房屋建设在“蓝线”范围内的现象。记者去年在防汛现场曾看到,高淳区砖墙镇水碧桥河背水坡后建设了大量民房,雨花台区南河民房就建在堤防边上;溧水区、栖霞区、浦口区的农村,贴着河岸起的房子也不在少数。
如今,侵占河岸甚至河道带来的问题正逐渐显现,“蓝线”范围内的建(构)筑物成了城市水环境治理的“拦路虎”。“沿河居民垃圾、生活污水直排河道,是造成城市水体黑臭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有些建筑物的桩体打在河道内,直接阻碍河水的流动,造成河道淤积、甚至河流变成一潭死水。”南京市水务局排水处陈曙光说,当前南京进行黑臭河整治,“组合拳”的第一步就是拆除侵占物,退出河道“蓝线”。
侵占“蓝线”更直接的后果是影响城市防汛。“标准堤防的背水坡坡面是较为平整的,防汛人员通常会沿着背水坡查看有无渗漏点,背水坡如果建了房子,就不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防汛防旱指挥部负责人介绍,“建筑物把桩打在河堤上,直接影响堤身稳定和防渗;堤顶构筑物侵占防汛通道,影响防汛车辆的通行,从而增加了应急抢险的时间。”
为160多条河道划定“蓝线”
在南京市滨江风光带,很容易发现每隔100米埋设着一处蓝色界桩——“蓝线桩”。这些蓝底上刷着白色波浪纹、约20厘米见方的界桩,连成一线,就是长江的河道“蓝线”。
“根据《南京市防洪堤保护管理条例》,在保证河堤安全的情况下,以排涝为主的城区河道,‘蓝线’一般为规划河口线外5米;以防洪为主的郊区河道,一般划到堤脚线外10-20米,无堤段按河道上口线外延12米控制。”南京市水务局工管处邢少佳介绍,“‘蓝线’作为河道的保护控制线,‘蓝线范围’内的土地,只能应用于堤防加固等水利设施兴建和城市绿化等城市公共空间的打造。”
南京正在向密密麻麻的城市河网“设桩布线”,构建城市河道“蓝线”。水务局工管处处长张晖介绍,南京自2012年开始为省骨干河道划线,目前长江、滁河、秦淮河等45条省骨干河道的“蓝线”均已划定,总长1000多公里。今年底前,南京还将完成珍珠河等160多条城市河道的“蓝线”划定,总长约316公里。“蓝线”划定后,将布设一个个“蓝线桩”,像长江沿岸一样拉起一条看得见的“蓝线”。
现有水体不再减少“一分”
缺乏规划约束,曾让南京的水体饱受创伤。即将实行的《蓝线管理办法》是严格河道岸线及水域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刚性依据。《办法》规定,河道“蓝线”控制范围内的土地,优先安排用于河道整治、绿化防护以及其它有利于河道保护的工程建设;禁止影响河道安全的爆破、采石、取土,禁止擅自圈圩、打坝,禁止建设各类排污设施,排放有毒有害物质或废弃物,禁止商业性的房地产开发。在“蓝线”内进行的各项建设,都必须符合经批准的“蓝线”规划。
“由于历史原因,规划河道‘蓝线’前,规划范围内就已经存在大量危害河道和堤防安全的建(构)筑物,非法围垦、违法占用、滥堆乱放各种物料及倾倒垃圾的现象屡禁不止,水务部门一直没有依据对其进行处置。”陈曙光说,划定“蓝线”后,“蓝线范围”内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建(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均不得进行改建和扩建,对“蓝线范围”内现有侵占水体的各类违章建筑也将逐步清退。“在骨干河道和城区河道划线之后,水务部门还将为南京的湖泊、水库等所有自然水体划定‘蓝线’,被侵占的水体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将逐步恢复,现有的水域面积也将不再减少一分。”
河道“蓝线”的划定将改善水系生态和人居环境。邢少佳认为,河道是城市的“血脉”,蓝线管理是为城市“舒经活血”,为城市保护好河道风景。
河道“蓝线”突出了规划引领,也是“河长制”的重要制度体现。相关专家认为,南京根据不同河道的功能定位编制河道“蓝线”规划,明确了河道岸线开发利用的控制条件和保护措施,是进行河道综合整治、落实“河长制”监督考核的刚性依据。“埋头造城的时代已经过去,河道‘蓝线’与红线、绿线等各种控制线一起,让城市建设不再只是一堆房子加一堆道路,而也有美丽的‘山水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