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专家学者走进司改第一线感受司法公正
收案大省江苏改革破解案多人少难题

图为苏州中院法官向前来参观的法学专家介绍智慧审判办案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卫东:苏州智慧审判,简易刑事案件判决一键生成,这会不会有问题?不能让机器牵着法官的鼻子走,审判要发挥法官的能动性、亲历性。
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徐清宇:我非常同意您的观点,审判工作永远是法官高度脑力劳动的结果。苏州的智慧审判,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法官的审判工作,而不是替代。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王敏远:苏州智慧审判,有效提升了审判效率,促进和保障司法公正,目前主要是实体方面的公正,希望今后在程序公正方面作进一步探索。
徐清宇:您的建议很及时,我们下一步将对此做重点研究。
……
从6月1日起,中央政法委首次组织开展“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走进司改第一线”活动,首站为江苏南京和苏州。14位知名法学专家和8家媒体记者与一线司法人员面对面交流互动,专家提问直奔主题,中肯建议,司法人员回答直言不讳,虚心求教,现场气氛热烈。
专家们一致表示,走进司改第一线参观交流,看到和感受到此轮司法体制改革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提升了司法公信力,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一线司法人员普遍表示,专家的指点,切中要害,受益匪浅,对今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目标更清晰了,更有信心了。
放权是真放权问责是真问责
司法责任制改革,给法官放权,是真放权还是假放权?司法问责,是真问责还是假问责?
面对颇为尖锐的提问,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胡道才没有回避。
“我们是真放权。”他说,南京中院将审判权交由员额法官行使,近半年来,99.67%的审结案件由合议庭自行定案并签发裁判文书,审委会讨论的案件不到0.4%,主要涉及可能判处死缓以上、再审以及社会高度关注的案件。
“我们也是真问责。”胡道才说,除违法犯罪的依法处理外,南京法院因法官没有正当理由而拖延诉讼受到处分的也不少,“最近,我们发现一个基层法院的法官介绍律师接案子,我们给予记过处分,将其调离审判岗位”。
据了解,江苏是收案大省,法院系统连续多年收案量排名全国第一。面对案多人少的矛盾,江苏司法机关积极通过司法体制改革破解难题。
南京、苏州两地司法机关深化司法责任制改革,精心遴选员额法官检察官,放权的同时压实责任,对案件质量终身负责,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推动员额法官检察官多办案、办好案。
南京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范群说:“我们严格坚持‘入额必办案、不办案不入额’的原则,将员额检察官全部配置到司法办案一线。包括院领导在内入额一律办案,且南京出台规则,不仅明确了入额院领导最低办案量,还规定必须亲自提审、开庭、研究案情才算真正办案。”
改革后,苏州法院院庭长办案数量大幅提升。去年,全市法院院庭长参与办案7.4万余件,人均结案216.2件,同比分别上升37.5%和51.8%。今年1月至4月,两个数据又大幅上升43.1%和38.2%。
这样靓丽的数据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志铭直言眼前一亮。他说,改革前,院庭长往往只办理少数疑难复杂新类型案件,如今,优秀法官回归审判一线办案,大量办案,对统一裁判尺度、促进司法公正都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