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江苏频道报道(陈颖):5月20日下午,作为江苏发展大会重要活动之一的首届紫金文化论坛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百余位文化界、社科界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江苏文脉传承与创新”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央视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莫砺锋教授发表了以《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江苏文脉》为题的主旨演讲。会议期间,国际在线江苏频道独家专访了莫砺锋教授,请他就中国古典诗词的大众化普及进程谈谈自己的看法。
莫砺锋在“紫金文化讲坛”上发表主旨演讲 供图 江苏发展大会
莫砺锋谈《中国诗词大会》:
十分赞成多媒体手段介入,电视节目对古诗词普及利大于弊
一直以来,莫砺锋都十分赞成将现代多媒体技术引入古典文学普及进程。视听手段对文字传播力的放大作用,引起了一部分原本并不关注古诗词的电视受众的兴趣,激活了古诗词自身旺盛的生命力。节目播出后,社会上也产生了许多非议,有人质疑古诗词题目的题干是否严谨准确、选手赢得比赛是否只能依靠背诵,甚至主持人的学术水平,也被一些人拿来大做文章。但是,这些微瑕并不足以影响这档节目的走红,它依然在公众褒贬不一的舆论声里走上了“现象级文化事件”的高地。
也有人说,《中国诗词大会》让大众阅读古诗词的目的变得急功近利。可是,即使记忆了大量的古诗词,大众又能即刻得到哪一种好处?还有人说,死记硬背古诗词在中小学升学考试中过于功利,但现实却是,即使在高考试卷中,古诗词题干所占的分值也不满7分,这个比例,对高考总分也难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真正在读古诗词的那些人,无非是性情得到了纾解,精神获得了熏陶。因此,即使没有诗词大会,中国人仍然愿意阅读古诗词。
大部分中国人儿时的古诗词启蒙篇目都是那首“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莫砺锋上《百家讲坛》后也收到许多观众来信,说自己家的小鬼头,还不到几岁就已能背诵一两百首诗词。古诗词的文化启蒙作用是一直都受中国人所推崇的,也是它们本身就有的价值。诗词大会,只不过是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在公共层面对古典诗词进行推广,虽然并未参与,但莫砺锋个人亦十分认同。
莫砺锋谈现代人读古诗词的意义:
好诗词一定是雅俗共赏的,经典篇章不会被历史时代所局限
在莫砺锋的认知当中,唐诗宋词并非如今某些文人小圈子自封的所谓“雅文化”。在古代,诗词作者并不会刻意将读者分为雅人、俗人。比如白居易,他的诗,在发表前常常会请目不识丁的文盲老妪听一遍,直到她可以理解诗中之意,此篇诗作才算完工。再比如柳永的词,在宋代是传唱于燕馆歌楼的妓女之间的,所谓的“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说的也并非是宋朝,而是当时宋的邻国西夏,那里当时是党项族的领土,与汉族分属完全不同的民族文化区。这充分说明,柳永词的传唱度在当时是遍及周边许多国家的。所以,好的唐诗宋词,100%能雅俗共赏。
但是,唐诗宋词中最古者,离今人已逾千年,称得上是“老古董”了。读这些“老古董”还有意义吗?全唐诗5万多首,起码有1/3该被淘汰。所谓诗词经典,都是被广为流传的,写的东西是人类内心深处最普遍的喜怒哀乐、人的价值观、人的生活态度、对于情感的一些看法、自我情绪的宣泄,和现代人是如出一辙的,也是直击人心的。除了七情六欲,古人也谈当代青年人谈的那些东西,比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对青春与爱情的困惑,古人就像现代作家一样,把这些东西码成了最经典、最简洁、最生动、最准确、最有灵性的文学文本。这些作品,在当今是很难被超越的,永远都会有它的鲜活的生命力,别说只是过了一千年,哪怕再过两千年,它也绝对不会过时。
莫砺锋谈文化界专家学者的作用:
我就是个导游,领着读者在最美的诗词风景里遨游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传统观念里,大众对文化学者与专家的观感基本如此。对此,莫砺锋解释道,学者的工作内容,并非仅仅局限于纯学术研究,尤其是古典文学研究者,承担的责任中,很大一部分就在于引导国民正确地阅读古诗词。这个角色近似于风景胜地的导游,因为自己对每个有价值的景点都轻车熟路、了然于胸,所以知道应循着怎样的路线带领读者“逛花园”。现在,市面上的诗词普及读物汗牛充栋,多如牛毛,质量却是参差不齐,许多标榜“经典唐诗”的书里,摘录的却并不是唐代的诗歌,许多读者不明就里,一股脑儿地读下去,从此就被带歪了。诗词研究学者存在的意义,最终是为了让这些经典能够正确地普及、最大限度地传承下去。专家自己在高校、书斋里阳春白雪,民间却曲高和寡,对古诗词传播没多大意义,毕竟,唐诗宋词的生命力,不应该仅仅活在书本中、博物馆里,还应该流传在读者的口头上。
这些年,莫砺锋除了上《百家讲坛》聊唐诗,平时的写作,已更倾向于为大众服务,南大教研任务中所要求的学术论文,比重已下降到不到一半。大部分的时间,他都在写自己感兴趣、读者也有兴趣阅读的知识普及类读物。比如《漫话东坡》,莫砺锋卯足力气、花了大半年时间才完稿,但它并不是一部学术性质的读物,它只是介绍了关于苏东坡生平的一些常识性的知识点。再比如《莫砺锋诗话》、《诗意人生》、《唐诗与宋词》,都是出于他的个人爱好,不纳入学术成果。莫砺锋说,他这样下大力气,出发点还是想普及唐诗宋词。
嘉宾简介:
莫砺锋:江苏无锡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文科院士)。1984年10月在南京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是新中国的第一位文学博士,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央视百家讲坛系列讲题之一《诗歌唐朝》著名主讲人。
曾任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兼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部人文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韵文学会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陆游研究会会长等职务,著有学术专著五部,发表论文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