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市推出“家庭医生”服务制度,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图为家庭医生上门签约服务。
5月7日,苏州召开的全市卫生与健康大会印发了《“健康苏州2030”规划纲要》和《关于落实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推动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健康苏州建设十大行动任务和落实健康优先战略20项具体举措。意味着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苏州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有了行动纲领和工作指南。
“建设健康苏州,既要靠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更要靠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处方’。”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周乃翔说,规划纲要和落实意见的发布,就是为健康苏州建设开出的一张“大处方”,通过构建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各方联动、个人参与的格局,不断推动健康苏州建设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
“十二五”时期,苏州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加强。截至2016年末,全市注册登记的医疗机构共有3175所,各类医院206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969个,机构数增加了10%以上。服务“软实力”也在不断提升。五年来建成国家级医学重点学科2个、临床重点专科15个,省临床医学中心2个、医学重点学科16个、临床重点专科68个,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省医学领军人才9名、重点人才23名,其中国家级重点学(专)科数位列全国地级市前列。
不久前,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发布了“2016中国医院竞争力报告”,苏州在“2016年全国地级城市医院竞争力指数”排名中位列第一。作为较权威的年度行业报告,这份成绩单可以看做国内医学界对苏州整体医疗水平的肯定。另有数据显示,近10年来苏州市人均期望寿命每年都在稳步攀升。2016年苏州人均期望寿命已达到82.90岁,位居全省第一,在全国地级市以上城市公布的数据中仅次于上海,位于全国第二。这一数据与2006年的人均期望寿命78.92岁相比,足足增加了3.98岁,
“虽然目前苏州医疗卫生服务和水平进步明显,但仍存在部分结构性短板。”苏州市卫计委办公室主任段健攀介绍,由于群众医疗卫生需求提升、老龄化加快等新情况带来新挑战,苏州卫生计生事业还存在不少制约事业快速发展和改革纵深推进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困难。健康苏州建设作为一项宏大的社会工程,不能仅靠单项推动或个别部门地区推动。这次的行动纲领,具体内容涉及40多个部门,就是要通过这些部门整体联动,全市上下“一盘棋”推动“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大健康”格局形成。
有了行动纲领,还要有保障其贯彻落实的指导性文件。为此,针对制约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苏州卫计委组织起草了落实意见,在全省率先提出建立“健康优先”战略的制度安排。意见明确,苏州要确立“健康优先”的组织领导机制、投入保障机制、人才支撑机制、综合决策机制和宣传倡导机制。其中组织领导机制要求建立各级“卫生与健康”领导小组,由同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分管领导任办公室主任,统筹协调推进健康苏州建设全局性工作。同时建立考核体系,明确责任主体和考核评价办法,将主要健康指标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考核内容。
“大处方”顶层设计,“小处方”统筹推进。苏州这份新鲜出炉的规划纲领,针对健康生活、服务、保障、环境、产业五大重点领域,部署了全民健康素养提升行动、全民健身行动、健康产业创新升级行动等十项主要行动任务,并提出七大保障措施。在起草过程中,规划纲领结合苏州实际融入了特色内容,比如在指标设定上,2020年、2030年苏州人均期望寿命的目标值比全省分别高出3.5岁和4岁;在行动计划上,将苏州健康市民、健康城市、健康卫士“531”行动计划融入其中,将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部分提前,体现了苏州在全国率先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城乡一体特色和率先领先地位。
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最终目的是进一步契合群众健康需求。下一步,苏州不仅要增加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总量,还将大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按照城区和县市城关镇“以步行10~15分钟就能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要求,基层医疗机构的床位数到2020年要达到每千常住人口1.5张。此外,还将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增强服务能力,提高健康教育、管理、高危筛查、规范诊疗的能力,落实基层首诊和家庭签约服务。
整体联动形成合力,苏州市民可享受的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将逐步缩小与国际标准的差距。根据规划纲要,到2020年,苏州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要达到2.5人以上,注册护士数达到3.14人以上,床位数达到6张。到2030年,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5人以上,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5人以上。(陈雨薇 唐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