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早上8点多,南京市栖霞区居民徐燕在家点开手机客户端上的栖霞区“市场主体不见面审批系统”,根据提示提交申请材料后,几十公里外的尧化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即时接收到了徐燕的申请。“请拿着身份证正面对准镜头”,工作人员提醒徐燕进行人脸识别,验证身份。
20分钟后,徐燕申请的“南京锦号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营业执照便审批完毕。尧化街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等证照正式下来,我们会快递给她。”
全国首份“不见面”审批的营业执照由此诞生。这也是我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的一幅小小的剪影。栖霞区首创的这种“不见面”审批模式,将在我省推广。
不推一扇门,照样能办证
盖92个公章,交53笔费用,找23个中介审查审图评价评估,提交300多件材料,耗时1年以上,企业才能上1个项目……省编办历时半年、走访近2600家企业“问诊”出的上述类似问题,说明了推进行政审批改革之迫切。
“不见面”审批成了破解上述难题的有力“武器”之一。“不推一扇门、不见一个人、办成所有事”是江苏政务服务目标,也是我省行政审批改革初衷之一。
栖霞区区委书记邢正军告诉记者,栖霞在个体、企业登记注册领域率先试点“不见面”审批改革,自主开发应用“市场主体不见面审批系统”。不见面,如何保证人员信息真实性?大数据和高科技,是“秘密武器”。栖霞区开发的“信用准入审批系统”,通过视频对话、人证核对、电子签名、手机验证等方式,及时查验“不见面”审批中申请人真实身份和真实意愿。大数据是“神助攻”。比如,利用省、市法人和自然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对失信申请人进行限制;建立信用承诺数据库,对违反承诺的申请人进行联查追责,实施联合惩戒。此外,“不见面”审批过程中,通过手机或电脑的摄像功能,对申请人实行远程人脸识别,下一步还将上线运用精度更高的虹膜识别技术。
哪些事项可以“不见面”办理?区编办主任臧勇强说,栖霞区通过权力清单标准化建设,梳理出区、街两级公司登记、施工许可证发放、社保证明打印、市民卡挂失、二胎准生证办理等182项“不见面”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并向社会公布,其中网上审批服务事项78项。
群众动动嘴,代办来“跑腿”
有需要办理的事项,如果网上暂时不能办也没关系,“可以选择代办”,栖霞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一位残疾人在办理个人事项时,打一个电话,代办员就上门办理。在该区公布的182项“不见面”政务服务事项清单,记者看到,其中104项可“代办、陪办和上门办理”。企业需要办理手续,但并不熟悉政策、流程等,亦可向街道等部门申请代办或陪办。市民只要通过网上办事大厅、“我的栖霞”官方微信等,就可在线咨询、下载查询,完成预审和预约服务。
邢正军说,“不见面”审批的成功实践,得益于栖霞区率先推行的受理权、审批权相分离的全科政务改革。栖霞区政务办主任安太平介绍,区里去年在9个街道全面推行“全科政务”模式,把“一人一窗办一类事”的传统模式转向“进一扇门、办所有事”的全科模式,形成“前台受理”与“后台审批”相分离。
“现在是什么业务都能办”,栖霞区尧化街道全科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钟玉芝说,工作人员如今个个被培养成“全能选手”,“全科政务”刚推出时,她和同事被“全能化培训”,通过专业辅导、轮岗锻炼、前台后台业务对接等,掌握了“一口清导办、一门式受理、一条龙服务”的能力。目前区政务服务中心每个全科窗口可受理服务已有58项,街道中心突破百项。目前该区窗口效能同比提高120%,90%以上办件时间得以节省。而将部门许可事项向一个科室集中、部门审批科室向政务大厅集中、区街审批事项向网上办理集中后,“全科”政务让“不见面”审批全面完成。
年内出清单,阻断“套娃”牟利
“‘不见面’审批,不是政府偷懒,减少服务,而是减少企业成本,减少权力寻租。”省编办主任俞军说,现在一个企业上一个项目要盖92个公章,每盖一个章大概要经过4道关卡,企业耗时、费钱,成本高,四道关卡可能就有四重成本,不排除存在一些权力寻租,滋生了腐败。
“时间长、收费多、盖章多、中介多、提供材料多”的“一长四多”问题,是企业审批遭遇的“老大难”。按照行政许可法,只有行政机关才有许可权,但现实中却形成行政机关设法立权+事业单位审查评估+行业协会考试认证+资质企业垄断收钱的“套娃结构”,构成一个利益链,“尤其是企业施工许可领域的审批和中介演变为交叉重复的审查和名目繁多、形式主义、无病呻吟的评估。这个利益链不是法律本身赋予的,而是部门扩围扩权扩利的结果,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则。”
“不见面”审批改革,是在动相关部门的“奶酪”,阻力在所难免。“但再难也要啃骨头。”俞军说,我省路线图是“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不见面”,“能不见面则不见面,不能不见面就在手机端‘不见面审批系统’办理,手机端办理不了就用快递。”尽量简化老百姓和企业办事程序,“复杂的事,政府自己要办好,不要推到老百姓头上。”按照路线图,我省市县年底前要拿出“不见面”事项办理清单。(朱秀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