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南京市教育局向社会公布该市《初中毕业生艺术素质测评方案(试行)》。根据该方案要求,该市初中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从今年秋季新入学的初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测评包括美术和音乐两个部分,分值各占一半。但社会艺术考级、非教育行政部门举行的艺术竞赛的证书和名次不能作为艺术特长测评及加分的依据。
据南京市教育部门公布的方案显示,该市初中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贯穿整个初中学习三年,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其中,过程性评价根据学生在校参加艺术课程学习、参与艺术社团活动,发展艺术特长的情况综合评定,每学期满分100分,音乐、美术两科各50分;终结性评价是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以机考的形式检验学生应知应会的学科知识与学科技能,满分100分,音乐、美术两科各50分。
其中过程性评价以学期为时间段对学生实施考核,时间段为初一至初三上学期共五个学期。终结性评价由南京市教育局统一命题,各区教育局组织实施,具体从2020年开始实施,考试时间为初三下学期的五月份,考试时间另行通知。
最终的初中毕业生艺术素质测评成绩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组成,满分为100分,其中过程性评价成绩(五个学期的平均分+附加分)占60%,终结性评价成绩占40%,两部分成绩相加,90分以上为A等,75—89分为B等,60(含60分)—74分为C等,60分以下为D等。C等以上为合格,D等为不合格。
根据方案要求,该艺术素质测评成绩将与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六项指标中的“审美与表现”评价相挂钩,艺术素质测评成绩合格等同于“审美与表现”的B级,才可以报考指标生志愿和第一批次录取学校;艺术素质测评成绩B等以上的学生,方可报考普通高中、职业高中艺术特长生。
艺术特长加分部分将以学生初中阶段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艺术活动情况作为依据,艺术特长加分的考核将在初三下学期进行。除了五个学期平均成绩基础之外,按照国家、省、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展演分别加5分、4分、3分、2分,校级展演加1分,总加分不得超过10分。但社会艺术考级、非教育行政部门举行的艺术竞赛的证书和名次不能作为艺术特长测评及加分的依据。
南京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强调,艺术素质测试不是选拔性考试,而是为了推动和促进学校艺术教育更好地开展,所以考试内容将紧扣国家课程标准,为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只要学校开齐、开足、上好艺术课程,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和艺术社团活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就能通过。不会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完)
3日,南京市教育局向社会公布该市《初中毕业生艺术素质测评方案(试行)》。根据该方案要求,该市初中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从今年秋季新入学的初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测评包括美术和音乐两个部分,分值各占一半。但社会艺术考级、非教育行政部门举行的艺术竞赛的证书和名次不能作为艺术特长测评及加分的依据。
据南京市教育部门公布的方案显示,该市初中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贯穿整个初中学习三年,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其中,过程性评价根据学生在校参加艺术课程学习、参与艺术社团活动,发展艺术特长的情况综合评定,每学期满分100分,音乐、美术两科各50分;终结性评价是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以机考的形式检验学生应知应会的学科知识与学科技能,满分100分,音乐、美术两科各50分。
其中过程性评价以学期为时间段对学生实施考核,时间段为初一至初三上学期共五个学期。终结性评价由南京市教育局统一命题,各区教育局组织实施,具体从2020年开始实施,考试时间为初三下学期的五月份,考试时间另行通知。
最终的初中毕业生艺术素质测评成绩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组成,满分为100分,其中过程性评价成绩(五个学期的平均分+附加分)占60%,终结性评价成绩占40%,两部分成绩相加,90分以上为A等,75—89分为B等,60(含60分)—74分为C等,60分以下为D等。C等以上为合格,D等为不合格。
根据方案要求,该艺术素质测评成绩将与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六项指标中的“审美与表现”评价相挂钩,艺术素质测评成绩合格等同于“审美与表现”的B级,才可以报考指标生志愿和第一批次录取学校;艺术素质测评成绩B等以上的学生,方可报考普通高中、职业高中艺术特长生。
艺术特长加分部分将以学生初中阶段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艺术活动情况作为依据,艺术特长加分的考核将在初三下学期进行。除了五个学期平均成绩基础之外,按照国家、省、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展演分别加5分、4分、3分、2分,校级展演加1分,总加分不得超过10分。但社会艺术考级、非教育行政部门举行的艺术竞赛的证书和名次不能作为艺术特长测评及加分的依据。
南京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强调,艺术素质测试不是选拔性考试,而是为了推动和促进学校艺术教育更好地开展,所以考试内容将紧扣国家课程标准,为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只要学校开齐、开足、上好艺术课程,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和艺术社团活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就能通过。不会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