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得意的人也会得抑郁症吗?很多人都认为那些整日笑容满面的人与抑郁无关。其实不然,他们表面若无其事,面带微笑,甚至给人以开朗、热情的假象,内心深处却常感压抑与忧愁。解放军第102医院心理科主任汪卫华认为,微笑型抑郁症比普通的抑郁症危害更大,这种病往往袭击那些最有抱负、最有创意、工作最认真的人。
在102医院的心理科住院部,23岁的小吕已经在这里住了一个月了。青春年少,却输给了抑郁症,回忆起糟糕的日子,小吕说不堪回首。
据小吕介绍,他是2013年底的时候患上了抑郁症,当时是所有的事情全部纠结在一块,自己又不会开导自己,钻了牛角尖,觉得世界有点灰暗,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之后的两年里,小吕一直在北京接受治疗,病情也有所好转。在2016年,他还在上海找到了一份自己心仪的工作——珠宝设计师,本以为日子开始慢慢步上正轨,但这“抑郁症”就像噩梦一样,怎么也不会散去,黑暗的生活再次向他袭来。
“看着自己设计的珠宝,突然就没有了成就感。”小吕说到,为了珠宝展,一直在赶设计稿,可能压力过大,经常熬夜,作息时间也不规律,整个状态明显都不太好,各种问题就一下子爆发出来了。
3月1日,小吕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102医院进行住院治疗,放松心情,加上药物辅助,使得他在与抑郁症的“战斗”中再次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而与小吕相比,家住宜兴的蒋阿姨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她今年52岁,早已没有了工作的压力,可重度抑郁症却让生活变得索然无味。
“没有精神,起不了床,活在世上真没有什么意思。”蒋阿姨告诉记者,自己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病了,2010年时,她就被确诊为抑郁症,之后病情日益严重,鉴于她的情况,汪卫华主任还制定了特殊的治疗方案。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目前全球有逾3亿人患有抑郁症,约占全球总人口的4.3%,而我国也有5400万抑郁症患者,并且这个数字在近十年里增长了约18%,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疾病。而在医学上,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
抑郁症距离我们远吗?答案是不远。一次刻骨铭心的失恋,一个亲人的突然离去,一次事业上的沉重打击,都足以让我们零距离触碰到抑郁。而抑郁总是和抑郁症有纠缠不清的血缘。
那么抑郁症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事实上,抑郁症并不是“想不开”那么简单,它是内外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生理、心理与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都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从理论上来说,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得抑郁症,而青少年、妇女孕期和产后、更年期以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尤其应该引起关注。
“简单的说,一个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还有就是言语动作的减少,而且这种症状影响他的日常生活,日常工作,以及与人交流,自己感到痛苦,那我们就可以诊断为抑郁症了。”汪卫华认为,现今社会对精神疾病还有不理解甚至会产生污名化,什么叫污名化呢,就是一提到精神方面的疾病,大家都极力回避,好像见到洪水猛兽一样。
事实上,自杀观念几乎一直就伴随着抑郁情绪存在抑郁症病人的头脑之中,抑郁症病人的自杀率比一般人群高20倍。汪卫华表示,这几年常州每年都会有三五个人因为抑郁症而自杀,抑郁症患者的孤独与绝望,除了病情影响,还来自于外界的误解或轻视。与抑郁症对抗,患者需要的不是周围人的大道理,而是更多的关爱、理解与陪伴。
“抑郁症并没有那么可怕,它可防可治,但一定要找专业的医院和医生。”汪卫华开出的良方是,要让自己拥有一个敞开的心扉,及时释放一下自己淤积的侵略性和压力,这样才会远离抑郁,远离抑郁症。即使患上抑郁症也不应该放弃,应当把抑郁症看作通向光明的暗影之旅,而不是再把它视为是难言之隐。精神方面的疾病要远比肉体上的疾病更加折磨人,正确对待精神疾病的方法,不是逃避,而是去积极了解它,勇敢面对它,最终克服它。健康就像阳光,纵有再厚的云层都能穿透。(韩红军 王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