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南京各大著名景点都沦陷在共享单车的“围剿”中,这样的画面早在人们的预料之中,毫不意外。
对于共享单车的野蛮生长,专家和监管部门都表过态,要管理、要规范、也要让子弹多飞一会儿。总而言之,既然不能一棒子打死,就只有摸索尝试见招拆招,你看国内其他城市,不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来嘛。
共享单车在局部地区泛滥成灾的背后,还藏着另外一些问题。政府主导的公共自行车已经投放几年了,为什么就没出现如此“盛况”呢?是用户没有需求,还是没能满足用户需求?共享单车火了后,公共自行车还有人骑吗?两种模式的差别到底在哪里,哪个更契合城市的发展方向?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南京投放了7.1万辆公共自行车,日均23万—24万人次使用;而共享单车共有9家近20万辆,每家的日骑行次数也从数万到数十万。这意味着,哪怕其中存在重合用户,共享单车也为南京新增了数十万的自行车用户。在共享单车出现之前,公共自行车并没能让这些人爱上骑车;而在共享单车大规模投放之后,短距离自驾行和网约车出行趋势明显下降,城市道路拥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从这点上说,公共自行车空有先发优势。
近日,南京、厦门、武汉等地的公共自行车运营公司都表示,办卡数和使用率并未下降,保持同等水平;但四川日报报道,成都公共自行车退卡人数激增,全市日均骑行次数已不足千次。由此可见,虽然公共自行车暂时能守住地盘,却难言乐观,如果不尽快创新求变,可能有更多的市民喜新厌旧。
用户为什么更喜欢共享单车?无桩、随骑随停是最突出的特点,但并非唯一和最重要理由。时尚、便捷、好骑……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是共享单车致胜的关键。有多少人被公共自行车繁琐的注册办卡程序吓退,又有多少人觉得它的样子拙又土,骑起来感觉实在不大好。摩拜单车在研发时近乎苛刻地纠结细节,没有工厂能做到就自己生产所有硬件,这种工匠精神和情怀在公共自行车身上能找到吗?从制造开始,共享单车就带着互联网基因,把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相比而言,公共自行车是落后了一大步。
然而,站在城市管理的角度,共享单车无桩的特点毫无疑问变成了缺点。因为企业将无序的管理成本、环境成本转嫁给城市,被淹没的景区就是最好例证。有专家称利用大数据进行调配清运,但由于潮汐现象的存在,某时某地车辆必然大量扎堆,这一问题智能化管理能否解决?该反思的,还有城市到底需要多少辆单车,用户需求是否该无底线满足,随骑随停带来了个体自由,却造成社会管理效率下降和成本升高。解决上述症结,或许只需要一个桩而已。
厦门交通专家林地球说:“无序的要限制,有序的要继续支持,这是城市管理的智慧。”公共自行车系统立足于公,理应在坚持有序的基础上,更加便捷、开放、共享,从而推动整个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像共享单车一样漂亮便利舒适,像公共自行车一样停放管理——或许这才是最理想的城市单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