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记者探馆2025世界智能制造博览会——未来已来,数智新“风”吹向何方
11月27日,以“数智驱动 新质领航”为主题的2025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在南京开幕。作为与大会同期举办的市场化展览,世界智能制造博览会总面积达5.5万平方米,设置机器人、智能工厂、工业软件与系统解决方案以及智能装备四大展馆,并首设国际展区,吸引456家国内外展商前来展出最新成果、前沿技术和高端产品。
这场智造领域“巨星”云集的博览会透露出哪些行业新风向?《新华日报》记者走进展会一探究竟。
更“拟人”,既有科技高度又有生活温度
从传统的机械臂到各类炫酷的人形机器人,4号馆机器人展馆每家展台都围满了观众。其76家参展企业中,一半以上都来自江苏。
在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台,展示了一个特殊的场景:两条机械臂高速摇晃托盘上的几个红酒杯,同时,另一条机械臂“手持”一根棍子从杯间狭小的空隙中迅速穿过,既无碰撞,也不滴酒,令观众连连惊呼。
“我们展示的是‘全自研多机协同高精度展示方案’,最多可以同步操控8台设备。”埃斯顿自动化大负载产品总监蔺力介绍,这套方案通过单控制器集中控制,让机器人绝对精度较以往提升5倍,在运动全程保持毫米级精准定位,可应用于手机组装、电池封装等场景。
2025年最热的“风口”,无疑是具身机器人。展会现场,各类具身机器人新产品、新技术令人眼花缭乱。
在南京天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展台前,公司智能解决方案部总监刘涛正展示着一台“车身人面”的机器人:机器人右眼为可见光相机,左眼的红外相机时刻捕捉环境中的温度异常,且两条六自由度手臂仿生设计。刘涛说,在炼化厂等危险场景,它既能通过红外眼发现微小泄漏,又能精准关闭阀门。公司已将这样的巡操一体人形机器人做到了行业头部。
除了工业机器人,几款陪伴型机器人也在展会上轮番上演“硬核绝活”——
全球首款实现“1秒弹射起身”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随着音乐起舞的“鹿小明”迷你机器人……“这些机器人不仅能完成倒立行走等动作,还能精准识别童音、实现语音联动。”鹿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全球公关负责人熊维表示,从随行陪伴、语音互动到场景化服务,智能制造的发展不仅要有科技高度,更要有生活温度。
更智慧,“数据学习”激发“自动进化”
“AI+制造业”,是本届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的另一大关键词。从技术研发到功能实现,再到产品落地,在展会现场,制造业与人工智能的亲密“拥抱”随处可见。
在工业软件与系统解决方案主题展馆,常州奥比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却是三类具身智能无人系统产品。
“在系统操控下,它们能够自动对厂区进行巡检、预警,并给出解决方案,智能制造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宽。”公司智能研发人员王浩哲说,借助人工智能大模型给制造企业布设集成系统平台,可以灵活调度从生产到管理的各个环节,更为重要的是,制造过程多了智能决策,企业生产将更加便捷高效。
《新华日报》记者在逛展时发现,面对制造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一批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平台产品及整体方案提供商已经将“AI解法”带到展会现场。
“钢铁厂的除尘风机是个‘电老虎’,但如果能够根据不同生产工况,随时调节风力,那就能节省一大笔电费。”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区里,公司市场经理盛鸿飞给客商讲起故事:山西太钢不锈钢生产基地的除尘风机,现在每年每台能省下38万元电费,综合节能率达24.8%。
“原因就在于这个除尘风机会‘思考’。”盛鸿飞说,立足太钢实际需求,朗坤开发了“智慧AI能效优化控制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生产工况,自适应选择合适的频率运行,同时还会不断“学习”运行中产生的新数据。
在人工智能赋能下,制造业不仅会思考,还会通过学习各种数据而不断“自动进化”。但这一过程并非“水到渠成”,而是需要不断“人工干预”。
作为领航级智能工厂受邀参展的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直接将工厂的AI飞轮智能装配单元搬到现场。一个摆动的机械臂,不仅能精准抓取不同样式的原料、配件,甚至能根据抓取物的状态决定下一步的操作,装配效能提升了10%。
“这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过程,让制造会思考、能进化,一个重要核心就是数据学习。”潍柴动力智能前沿相关负责人说,从三年前研制这一装配单元开始,团队精心设计了机器视觉、数字孪生等5个人工智能模块,通过持续学习运行数据、试错反馈等海量信息,如今运行愈发顺畅。“制造企业还需在‘智改数转网联’上继续积淀储备,以给人工智能‘进化’带来更大便利。”
更自主,寻求从价优到质优的“替代”
智能制造技术不断迭代,柔性制造的场景更多、更普及。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7号馆智能装备展馆,常州一家研制自动化设备的企业将一个柔性生产场景“复制”到了现场。
“正在移动的是桁架机器人、抓取动作的是六轴机械手,最下面是地轨集成。根据客户实际需求,我们可以像‘拼积木’一样复制20个同样的场景,形成一条智能化柔性产线。”企业负责人汪建斌介绍,该场景的设计、研发、生产、调试,全部自主。
江苏制造业中,一半属于装备制造。而高端装备制造,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国产高端装备的标准化、智能化、国际化,是“十五五”期间的重要发展方向。以高端制造业的核心基础设备——高精度数控机床为例,其智造水平反映的正是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
在7号馆中心方位,南京威诺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带来多款智能数控机床。“这是我们带来的一款‘龙门加工中心’系列产品,是该系列里最小的,最大能达17米,主要用于汽车、工程机械、精密模具的加工,目前已经出口多个国家。”公司销售副总经理彭刚指着现场最大的一套机器说,这台“大家伙”最突出的特点是刚性高、精度高,精度能达到0.01毫米。
在工业母机领域,我国仍面临技术封锁与自主突破的双重挑战,国产的优势在哪里?“其实,从主轴、线轨、丝杠到操作系统,我们已经可以实现完全自主,因此我们的优势在于性价比。”彭刚以另一台小型号的立式加工中心为例,这台加工零部件的机床如果使用进口系统,售价将达到20多万元,比搭载国产系统贵一倍。但他也坦言,比照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国内自主生产的机床在精度上还有差距,“国内智能制造供应链完善,但个别高端零部件还有差距,希望链条上的企业一起努力,提升中国制造的整体质量。”(新华日报 记者 付奇 姚政宇 胡明峰)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