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十年磨戏 百奖添彩 125项省文华大奖的背后……
11月27日,江苏省文化艺术政府奖颁奖仪式暨优秀作品惠民展演在南京举行,“文华奖”和“五星工程奖”各类奖项逐一揭晓,汇聚获奖精品的惠民演出同步精彩上演。新华日报 记者 余萍 蒋文超 摄
11月27日晚,江苏大剧院内星光熠熠,掌声如潮。2025年江苏省文化艺术政府奖在此揭晓,其中,省文华奖11个类别的125项大奖逐一落定。从“十佳剧目”到“艺术评论奖”,从舞台艺术到书画创作,这场覆盖多艺术门类的评选,是对江苏近年创作成果的集中检阅,标注着江苏文艺向“高峰”攀登的新坐标。
硕果累累,彰显江苏文艺创作活力
文华奖的舞台,是一面时代的镜子,既折射着历史的璀璨光辉,也映照着当下的时代脉动。在这场艺术的盛典中,35台大型剧目、64个小型节目、134件美术作品、44件书法作品与10篇评论文章亮相终评。
其中,扬剧《郑板桥》、锡剧《英雄儿女》、越剧《织造府》、话剧《西迁》、舞剧《10909》等10部获得“文华十佳剧目奖”的作品尤为耀眼:这些作品或回望历史风云,或聚焦现实生活,或礼赞英雄人物,或描摹人间温情,在舞台上构建起一幅幅鲜活的江苏图景与时代画卷。
125项大奖的背后,是无数文艺工作者的坚守与付出。创排舞剧《10909》,如同攀登一座无人涉足的高山。如何以柔美的肢体语言,去诠释万米深海的磅礴气象与深潜者的孤勇精神,是创作的核心挑战。
扬州市扬剧研究所创排的扬剧《郑板桥》,此前已摘得国家文华奖,此番再度荣获“文华十佳剧目奖”,可谓实至名归。编剧罗周以一支生花妙笔,勾勒出郑板桥的文人风骨与赤子情怀。而“扬剧王子”李政成的表演,更是将这位“扬州八怪”之首的“倔劲”与温情演绎得淋漓尽致。“我们排这出戏,不是简单地复刻一个历史人物,而是希望从他的人生理念中,找到与今天这个时代的共鸣点。”李政成说,“国家文华奖、省文华奖的认可,证明了传统戏曲在当代依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如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原总政治部文艺局局长汪守德作为本届省文华奖的评委之一,对众多参评作品深感惊喜。他观察到,江苏不仅省级院团表现优异,市级、县级院团的作品同样展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而江苏文艺工作者反复打磨、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令他深为感动。“这些作品的成功,不仅体现了江苏文艺工作者的艺术追求,更标志着江苏艺术创作整体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机制革新,“指挥棒”引领创作新风向
125项大奖的背后,更是评奖机制的“破与立”。本届省文华奖备受瞩目的,是一系列直指行业痛点的改革,让“评奖”真正成为引领创作的“指挥棒”。
省文华奖首次将参评剧目的首演时间拓宽至“十年”,体现出“好戏多磨”的创作导向;同时明确要求参评作品“年均演出”不少于10场。这一规定,直指“获奖即沉寂”的行业顽疾——此前部分作品为评奖临时登台,获奖后便“刀枪入库”。而2025年评选中,那些深受观众喜爱、市场口碑良好的作品更具竞争力,清晰地传递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鲜明导向。
“创作之初就得思考,这戏孩子们爱不爱看,能不能常演。”江苏省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史国生感慨,作品的生命力,从来不是奖杯,而是观众的认可和掌声。目前由该剧院创排的儿童剧《草房子》已演出301场,其演出场次远超评选的基本要求。“观众的反馈和建议,也成为了我们持续优化作品的动力。”
本届省文华奖还首次增设25个文华节目奖,聚焦于时长不超过40分钟、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小戏小品、歌曲舞蹈等节目,旨在引导艺术创作“大小并重”、多样化发展,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小而美作品得以绽放光彩。评选中,淮剧小戏《赶脚》、扬剧小戏《水火相容》、小品《阳光便利店》、锡剧小戏《碗里碗外》、淮剧小戏《买你敲门声》、歌曲《东坡愿》、群舞《开山岛上》、扬州评话《站台》、杂技《草原魂·顶》等一批小而美、小而精的作品脱颖而出。
获得“文华节目奖”的淮剧小戏《赶脚》,将传统剧目《孝灯记》中的一折,拓展为一个结构完整、情节巧妙、诙谐生动的小故事。喜讯传来,创排单位盐城市淮剧团负责人李莺歌激动地表示,“小戏成本低、周期短、接地气,能最快速地反映生活、服务基层。文华奖为小节目专门设奖,是对基层创作力量的巨大鼓舞,我们前进的信心更足了。”
文化惠民,让艺术繁花盛开在人民中间
文华奖的价值,不只在于“评”,更在于“享”。一边开展评选,一边推动惠民。省文华奖主动将艺术精品送至群众身边,使其从“行业评奖”升华为一场百姓共享的“文化盛宴”,真正让“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落地生根。
在靖江大剧院,南京市越剧团演出的诗韵越剧《织造府》迎来动人一幕——随着曹雪芹一声高呼,十二金钗手持风筝隐入风雪,台下掌声与喝彩声久久不息。这样的场景,是本届文华奖“评奖与惠民并重”的缩影:43场高水平演出深入七市十四县的剧场、广场甚至社区;美术馆里,在书法美术作品前驻足的观众络绎不绝;文化评奖与文化惠民的有机融合,让高高在上的艺术奖项,变成了老百姓可感、可触、可分享的文化盛宴。
文华奖不仅致力于“出戏”,同样注重“出人才”。文华单项奖的评选看重创作和演职人员的个人能力,不限年龄、地域、领域等条件,充分肯定编剧、导演、音乐、舞台美术、表演5个艺术创作环节的杰出贡献。
可喜的是,本届文华单项奖中涌现了一批青年力量,展现出江苏省舞台艺术人才梯队建设的良好接续与蓬勃生机。作为一名90后,丹剧《凤先生》编剧俞思含获奖后对创作之路更为坚定,“荣誉的光环终会随时间淡去,但真正的创作要深深扎根于时代土壤,也要静静向着艺术天穹生长。文华奖的意义,恰在于为青年编剧提供了这样一方沃土,让我们在扎根时不孤独,生长时有方向。”
本届文华奖还首次增设文华评论奖,填补了文艺评论领域奖项的空白。郑世鲜、方标军、黄戈、许薇、于平撰写的评论文章获奖,标志着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的良性互动格局正在形成。这些获奖文章以其独到的学术眼光和深刻的理论见解,为文艺创作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推动创作与评论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125项大奖,是对过往辛勤耕耘的肯定与嘉奖;更是文艺创作通向高峰的征途。江苏省文华奖,正以其不断优化的机制、开放包容的胸怀和引领时代的担当,持续激发着江苏文艺工作者打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艺精品,为江苏的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新华日报 记者 王慧)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