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云南咖啡还是代表着中国的”。云南,中国最大的咖啡种植区,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98%以上;江苏昆山,“国际咖啡产业之都”,咖啡豆年烘焙量占全国60%。从一粒豆子到一杯咖啡,34道工序,2870公里距离,将云贵高原和江南水乡“浓缩”在一起,“链”出一段东西部协作推动共同富裕和高水平开放的“醇香”故事。
“昆明至昆山,全长2261公里,准备出发。”4月22日,一辆捆扎雨布的大型卡车载着30多吨咖啡生豆,从昆明普洛斯物流园云南时间农业有限公司的仓库出发,驶向昆山张浦镇。
云南时间农业有限公司,2015年成立于昆明,主营咖啡生豆贸易。2024年,时间农业开始往昆山方向发货,如今,运货量已达2000吨。
新的路线,也是新的起点。
“我们的豆子最初是做出口的,以中东和欧洲地区为主,这几年,我们也想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举目四望后,云南时间农业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尹艺霖将目光投向昆山。
尹艺霖(左一)在位于昆明的咖啡线下门店
“这几年,国内咖啡市场快速发展。坐落于昆山的大型烘焙工厂,更多趋向于使用进口咖啡豆,所以我们就思考,云南咖啡豆能否通过‘国际咖啡产业之都’昆山的助力,流向C端。”尹艺霖眼中,昆山是链接全国消费大市场的关键枢纽。
昆山,这座距离昆明2000多公里的县级市,不产一粒咖啡豆,却以高达6.3万吨的年烘焙量,占据全国咖啡生豆烘焙的半壁江山。园区工厂里,40多家咖啡头部企业链动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的咖啡生产与消费;大街小巷里,近500家咖啡馆里飘出风味各异的馥郁醇香。
“试水”一年后,尹艺霖觉得自己“押对了宝”:“那里咖啡豆的供需关系比较稳定,贸易流转也快。”
一辆辆卡车,在出发与抵达之间,拉近种植端与消费市场的距离。与此同时,更紧密的两地合作正在进行。
3月30日,由云南昆明市西山区和江苏昆山市张浦镇携手共建的云南省外首个跨区域型咖啡类现货交易中心——云南咖啡联合交易创新中心签约。
西山区,昆明市主城区,“云品出滇”的重要通道;张浦镇,昆山市的“美味”重镇,集聚着益海嘉里、鲜活饮品、优诺乳业等近40家高端食品企业,年产值超百亿。两地一边背靠“中国咖啡原乡”,一边地处“国际咖啡产业之都”。
“云南占全国98%以上的咖啡种植产量,昆山占全国60%以上的生豆烘焙量。”昆明市西山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振杰认为,两个数据的碰撞决定着两地能合作共赢,双方的合作堪称“情投意合”。
签约前半个月,昆山组团远赴云南考察咖啡产业发展情况。山坡上连绵成片的咖啡树给考察组成员、张浦镇副镇长吴伟伟留下深刻印象:“我们考察团成员都是咖啡重度爱好者,第一次看到了咖啡从种植到销售的全过程,发现这是一条很长的产业链。”他称两地合作是一场“双向奔赴”,“恰好他们想把好豆子从产地卖到销地,我们则需要好的稳定豆源完善整个产业链。”
“面对面”沟通不到一个月,张浦镇与西山区便签下一纸“婚书”。如此高效,除需求互补外,更得益于彼此都窥见了提升国产咖啡国际地位的迫切性。
“随着云南咖啡豆价格受国际期货影响上涨,以及从出口为主转向满足内需为主的市场环境变化,云南咖啡的品牌地位亟需进一步提升。”李振杰介绍,根据合作协议,西山区依托云南咖啡豆产地优势,打造“咖啡豆产地集散交易中心”;张浦镇设立“长三角分拨中心”,负责市场推广、分销及产品进出口。
位于张浦镇的云南咖啡(长三角)分拨中心
对尹艺霖而言,两地的合作犹如为公司走向昆山乃至长三角铺设了一条高速路。“作为咖啡产业链上的云南供应商,这意味着我们的市场更稳定了,期待未来能尽快在平台实现‘一站式’交易。”
云南咖啡联合交易创新中心昆山展示中心陈列的云南咖啡豆
5月16日,位于张浦镇的昆山德园会客厅内,云南咖啡联合交易创新中心昆山展示中心正式启用,云南时间农业等9家咖啡产业链企业成为首批入驻企业。现场,交易创新中心运营主体、昆山中咖农产品交易有限公司负责人舒洋自比为云南咖啡的销售员、服务员,“我是云南人,在云南做咖啡大概有10年的时间。现在,希望我们能借助交易创新中心的平台,帮助扩大云南咖啡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逐步提升云南咖啡在国际上的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
云南咖啡联合交易创新中心昆山展示中心
产销两端携手,打通种植、加工、烘焙、分拨、贸易全链条,也为东西部协作埋下一粒创新的种子。
眼下,这粒种子正在萌新芽、长新叶。
一个月前,尹艺霖带团队来昆山调研。不同于以往受邀参展、参会,这一次,他的身份是投资者,“我们去了解当地的营商环境,打算推出一个新的咖啡品牌,在张浦镇落地一个线下门店,这样能让云南咖啡跟市场更接近,也能让我们更加清楚消费市场的真正需求。”(新华日报·交汇点 记者 苑青青 柏丽娟 白利振 吴家俊 唐磊 方晴昊)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