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条黄金纽带串起“水乡明珠” 水乡旅游线城际铁路江苏段开工
一条串起“江南明珠”的黄金纽带正式启动建设。6月30日,水乡旅游线城际铁路江苏段开工动员会议在苏州举行,标志着这条联结沪苏浙两省一市的跨省交通项目迈入建设阶段,长三角一体化交通网络再添重要拼图。
交通网络再升级
水乡旅游线城际铁路起自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乡客厅站,经苏州市吴江区,与如通苏湖城际铁路共线至南浔站,经浙江省湖州市、嘉兴市乌镇镇、桐乡城区、海宁市盐官古镇至杭州萧山机场,全长132公里。其中,江苏段线路长27.314公里,设计时速160公里,途经汾湖高新区、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太湖旅游度假区等,设汾湖站、苏州南站、八坼站3座车站,全部位于吴江区境内,总工期4年。
“‘坐城际铁路半日游遍江南’将成为吴江市民的日常。”吴江区松陵街道居民沈志远说,水乡旅游线城际铁路成为他们家庭出游的“梦想蓝图”。
苏州市铁路与航空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王睿告诉《新华日报》记者,沿途3座车站覆盖同里、黎里、周庄等知名古镇,发挥城际铁路在短途游、周边游的功能优势的同时,推动当地周末微度假与短途游热潮,促进沿线“农文旅体”产业深度融合。此外,“轨道上的微旅行”模式因省时、省心、串联高效,将吸引长三角及更远地区游客来苏州感受“多景点、深体验”旅游新方式。
蓝图铺展,未来可期。《新华日报》记者从省铁路办获悉,江苏段建成后,将与区域内沪苏湖、通苏嘉甬等干线铁路,以及如通苏湖城际铁路、上海示范区线市域(郊)铁路等共同构成一个高效衔接、便捷换乘的多层次铁路网络,打造1至1.5小时城际交通圈,搭配上海示范区线等市域铁路打造的0.5至1小时通勤网,打通区域交通“微循环”。
交通先行,铁路建设跑出“加速度”。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兼省铁路办主任吴永宏表示,水乡旅游线城际铁路开工后,全省在建铁路里程将超过1100公里,投资总规模达3600亿元,为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水乡文旅新机遇
该线以“水乡旅游线”命名,缘于线路途经多个水乡古镇,沿途覆盖超过20处4A级及以上景区。
近年来,江南水乡旅游热度持续上升,而这条线路对沿线古镇的旅游发展带来重大利好。“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江南水乡城市之一,随着水乡旅游线的建设,苏州有望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进而加快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城市。”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商学院教授孙俊芳建议,苏州应抓住“水乡旅游线”建设契机,强化城市品牌建设,提升文化传播力,创新产品业态,进一步丰富旅游体验,着力推进文旅业态的融合创新。同时,推进城乡协同,构建“主城区+水乡古镇+美丽乡村”旅游联动体系,实现资源互补、客流分流,打造文旅融合产业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认为,水乡旅游线的目标不仅是A地到B地的运输,更是要实现多式联运与深度体验,需考虑如何与水上巴士、游船等传统水乡交通方式联动,形成空间范围更广、资源多样性更丰富、游客体验更多元的水乡旅游。
“考虑到水乡旅游线的游客具有脉冲性特点,需要进行专题分析和系统方案设计。在联动沿线景点服务方面,可以根据不同景点的开放时间、特色活动等,合理安排列车运行时间和停靠站点,引导游客合理分流。在票价制定上,体现灵活性,如在旅游旺季适当提高票价,在淡季则推出优惠票价,以调节客流。在组织运营上,根据客流情况,灵活调整列车编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曾刚说。
区域协同新引擎
水乡旅游线城际铁路建成后将与上海示范区线贯通,实现公交化运营,将进一步支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完善长三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
“这条城际铁路不仅是一条旅游线,更是长三角城际交通体系的重要补充,将进一步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王睿认为,项目建设有助于对区域内的第二、第三产业形成一定引领发展作用,促进区域产业优化,推动强链补链延链,并带来大量就业机会;有利于促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聚集和流动,强化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联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水乡旅游线串联的区域是长三角‘黄金腹地’。”孙俊芳表示,该线路的建设将有效促进苏南、浙北与沪郊之间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强化区域中心城市与周边节点的互联互通,服务区域发展需求,提升长三角一体化水平。同时,水乡旅游线有望打通长三角水乡节点间的交通瓶颈,带动周边中小城市与乡村地区更好地融入区域旅游经济圈,进一步推动生态、农业、文化等多元产业融合发展。
除了江苏段,水乡旅游线上海段、浙江段也有不同进展。可以预见,这条串联经济节点、文旅资源与城市群落的交通大动脉,将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全新活力。(新华日报 记者 田墨池 许愿)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