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的深化拓展之年。3月20日,南京市正式发布2019版建设创新名城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细则汇编,同时启动为期3个月的全市送政策服务工作。
2018年以来,南京市制定、实施了两个一号文及一批政策细则,有力推动了创新名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这次公布的“汇编”,全文将近9万字,包括33项实施细则,涵盖了南京市建设创新名城支撑、配套和激励政策的方方面面。其中,涉及企业的实施细则有19个,主要从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进行全链条式支持;围绕人才支持的实施细则有8个,主要面向不同的人才需求提出了系列配套支持举措。另外,还有一些政策细则涉及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这套“汇编”,堪称南京市委市政府建设创新名城的决心书、动员书,也是面向各类创新主体推出的计划书、承诺书。
政策的生命在于实施。把政策汇编的“含金量”尽快、充分地转化为各创新主体的“获得感”,进而转变成推动创新名城建设的“正能量”,这中间还有一大段路要走。如果说,政策制定需要登高望远、充分调研、反复斟酌,那么政策的实施则需要贴地而行、广而告之、精细服务。人们常说,落实政策要打通“最后一公里”“最后100米”,强调的正是提高政策的“落地率”,让政策能够最大限度地被人们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用得好。
“落地率”首先是政策的精准“到达率”。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出台的细化政策的内容也很丰富。这次我市把众多分散的细化政策集纳起来、统一发布,就是一个便民、利民之举。“打包发布”只是一个开端,利用各种平台、渠道、手段和场合,把这些创新政策“精准推送”到各类人才、各创新主体,仍需做不少细致深入的传播、解释和普及工作,让好政策最大限度地抵达目标人群、覆盖创新主体。
“落地率”更是政策的有效“执行率”。创新政策要用得好、有实效,政府职能部门要真正放下架子,为各类人才和创新主体做好贴心服务,帮助他们准确理解、高效兑现各项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推动作用。良好的服务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把政策“含金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现在许多地方都在比拼创新政策,不光要看谁的政策好,更要拼谁的政策执行更到位、更高效、更便民。
“落地率”还是政策的及时“反馈率”。政策实不实,只有使用后才知道;政策好不好,需要经过用户验证才能下结论。我市出台的一系列创新政策,出发点和初衷都是推动和激励创新发展再上新台阶。这些政策还有哪些方面与创新发展的形势、趋势存在距离,政策的口径和力度还需要做哪些具体调整,这些政策在实践中发挥了怎样的实际效用,还存在哪些盲点、漏洞……这些都需要及时获得反馈,特别是来自一线、来自基层的反馈。在很大程度上,好效果既是执行出来的,也是及时反馈、不断调整出来的。(南京日报 作者 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