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护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当有“慢思维”
南京日报  2019-03-07 10:33:59

  原标题:保护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当有“慢思维”  

  此次参加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住建厅厅长周岚在谈到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时,建议确立名城“保护优先”的发展导向和评价体系,提出积极鼓励各地探索历史遗存活化利用的多元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年来,人们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关注程度提高,越发认识到它们的损失情况及后果,“加强保护”显得越来越紧迫,但这又是一项“急不得”的工作。因为历史文化遗产无论是保护、活化还是利用,都得“慢工出细活”,太快了容易“糙”,有破坏原有风貌、丢失文化记忆之虞;而且专业人才匮乏,存在老龄化、“断档”等现象,吸引和培养人才需要时间,为此建立健全相关制度需要时间。所以,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相关事宜,合理运用“慢思维”尤显重要。 

  运用“慢思维”,不是容忍拖延懈怠,而是要尊重人才养成和遗存保护活化利用过程的现实规律,除了安排责任落实和任务分解以确保工程进度,还得通过科学精细的顶层设计,在制度、教育、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多个方面统筹谋划,做好“久久为功”的准备。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活化利用涉及的诸多技艺是“慢的艺术”。有位古建筑修复师说,古建筑修复最忌快,比如雕花时需要边雕边琢磨,很多修复和重建不能靠机械,需要匠人亲自爬上爬下、手工调试,工期慢、效率低是正常的。这不是“生产”,而是“创作”,既赋予了作品更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更长久的生命力,也意味着“个性”和“时间”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因此,建立一套能够科学培养人才和评估其专业能力、赋予从业者尊严的职业制度就非常关键。周岚委员建议加快建立健全传统建筑营造匠师制度,将“专业匠师领衔”作为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程的刚性要求等,而传统建筑营造匠师只是传承历史文脉所需的诸多专业人才之一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各种专业人才便是这“器”。 

  运用“慢思维”,也是城市发展到今天,在优化空间布局、塑造特色风貌等方面的理念要求。2月在南京市城建城管工作动员大会上,南京市领导要求提升城建城管的“文化品位”,立足“古都”彰显文化“辨识度”,传统的要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新建的要回答好传承与弘扬的命题。这一“文化品位”,其实也是市民对城市的需求。 

  当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从富足转向个性与艺术,“慢”的价值渐渐为人所重视。依托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和手工匠人,代表了刻苦的劳作精神、稚拙的艺术态度和朴实的人生智慧,不仅是历史的、文化的,也是生活的。焕发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不能绕开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的回归;而城市,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尤其应当合理地运用“慢思维”,在保护活化利用文化遗存的同时,及时呼应市民对城市生活品质的需求,并将二者融合为一。

  当然,运用“慢思维”,也需要通过制度的完善、技艺的创新和进步来压缩“慢”中繁冗的部分,让最终呈现的“慢”是必要的“慢”、艺术的“慢”,使之激发遗存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赋予城市生活更绵长的韵味,彰显古都文化之魂。(南京日报 作者 吴云青)

编辑: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