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社区民众更倾向于选择音乐、戏曲、舞蹈等文艺项目;南京中小学生则对音乐、电影电视艺术等项目更感兴趣……”《“南京市基层群众文艺需求状况大型社会调查”调研报告》近日出炉,描述了南京市百姓对不同艺术门类的不同需求。这张“画像”正是文联系统用来为文艺家、老百姓量身定制全年重点工作“菜单”的依据。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过去是“统一配送”,现在是“按需定制”,在文化惠民的精细化程度上,显然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在公共文化生活多姿多彩的今天,人们对文化产品的诉求越来越具体,需求不再局限于“有没有”,更挑剔“好不好”,而“好不好”不仅是个客观判断,与个人主观感受也有很大关联。文化产品是不是“我想要的”,往往决定了公众接受它的效率是高是低。从公众的角度来说,文化惠民贵在精准。精准,意味着内容正对胃口,这要求政府在进行文化惠民之前,先“问需于民”,弄清楚不同群体的百姓想要什么,然后“下单”,就比单向输出的“统一配送”更受欢迎,文化惠民的效果也就更好。
从文艺创作者的角度来说,“问需于民”也是一项大大有利于创作的工作。习总书记说过,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没有任何一个文艺创作者希望自己的作品无人问津,公共文化服务的受众是人民,创作者只有扎根于人民,作品才可能在受众中收获最多的共鸣。而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创作者必须了解人民,掌握人民的真实需求,才能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理解人民的真实生活,才能对人民产生感情,而“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
可见,“按需定制”不仅能让群众获得更满意的服务,也更有利于文艺家创作出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的作品,更有望创出名篇佳作。而从政府角度来说,文化惠民的“上座率”更能得到保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也更“物有所值”,可谓多赢。
从以政府补贴带动文化消费,到大数据分析南京用户偏好、内容类型、场馆热度,再到根据百姓需求进行“点单”……这些年来,我市创新文化惠民方式,发力越来越精准,推动着我市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也让市民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获得感越来越强。接下来,还将有什么样的“精品菜肴”呈给市民,令人期待。(南京日报 作者 吴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