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吴中胥口镇守住“生态红线”做好“绿色文章” 优化配置,“腾”出发展新动能
原本是一片垃圾堆场,经过整治复垦,现在已经长出了绿油油的麦苗,与不远处绿树环绕、白墙黑瓦、小桥流水的村庄相互映衬,一派江南田园风光景象。
初春时节,新华日报记者走进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新峰村,在子胥快速路高架下、清明山脚下看到,几块经过复垦的土地生机盎然。
位于胥口、木渎、横泾三地交界处的新峰村,区域面积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00多人。过去,村级经济发展模式以破旧厂房、土地等租赁为主,导致区域内产业低端化,普遍规模小,产出低,生态环境比较差。由于管理不严,大量流动人口涌入村中,该村社会治理也面临较大压力。
“我们村子环山,合适大片发展工业的土地很少,前期村级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边角厂房出租,由于截污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村民农房出租管理不规范,村内小作坊遍地开花,导致河道黑臭、村内环境脏乱差。”新峰村党委书记沈谷明介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村里意识到,再不转型,今后的发展只有“死路一条”。
于是,从2017年初“263”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新峰村念好“治必严”“护必死”“转必快”的三字经,以零容忍的决心推进“散乱污”企业(作坊)的整治工作。2018年,村里又在2017年“263”专项行动的基础上,创新将“263”、“331”、“三优三保”有效结合形成“三个三”工作法,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仅在顾家上和蒋家村两个片区就关停100多家机加工、废品回收点等“散乱污”小作坊,全村共计清退污染企业15家。
“原来山脚下都是搅拌站,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扬尘、噪音,村里的机加工小作坊直接把废水流到河里,河水又黑又臭,村民生活环境很差。现在好了,河水渐渐清了起来,山脚下复垦的土地上种起了小麦和树苗,村子越来越美了!”对于村子整治前后的状态,村民荣发男感受颇深。
环境好了,但大量的关停并转,却给村级经济收入带来直接影响。眼看老办法行不通了,村子又要发展,新峰村面临“大难题”。为此,胥口镇经过研究,给新峰村开出专项“药方”。
“我们一方面合理利用区位优势,积极研究土地政策,帮助村内产业转型升级,通过‘263’专项整治、三优三保政策腾退的120余亩土地,积极主动向上为新峰村争取到24亩工业建设用地,建设3万多平方米的高标准工业产业园,剩余土地指标由政府开发利用,也给全镇经济发展提供了升值空间。”胥口镇“263”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镇里引导村里利用工业厂房供不应求的优势,着眼掌握经济市场,拓宽、找准招商渠道,提高招商门槛,向低能耗、税收高、新型科技型企业倾斜。
以高标准工业建设用地和村里复垦腾出的土地进行异地置换,实现优化配置,推动生态收入双提升,胥口镇的做法,减缓村子发展的“阵痛”。“这样一来我们村预计年收入可增加700万元左右,致使原先减少的323万元村级收入反增377万元。”沈谷明说,村民逐步通过拆迁入股,今后可以通过每年领取分红持续增加收入。
“三不管”变成了“新样板”,新峰村的蜕变,成了胥口镇大力推动“263”专项整治的一个缩影。地处太湖一级保护区的胥口,镇域面积仅有37.8平方公里,是吴中区面积最小的镇,也是吴中区的工业重镇,面对生态保护和快速发展的双重压力,如何做好存量升级,推动提质增效?成了发展的关键。
为此,胥口镇近年来果断抓住各项整治机会,特别是自“263”专项行动开展以来,配强资金支持,专设1000万元“263”行动专项整治资金,确保专项行动高质量推进。全镇关停化工企业10家、“散乱污”企业(作坊)275家,取缔关闭规模畜禽养殖场14家,治理工业企业VOCs问题14个和清淤疏浚河道35条,彻底解决了一批群众反响强烈的环境问题,并为新一轮发展腾出空间。
站在穿镇而过的胥江岸边,人们发现一条健身步道正在紧张施工当中。胥江不仅直通太湖取水口,是重要的生态走廊,更是胥口镇重要的风光带。
目前,胥口镇正在加强对于胥江上加油船等工作船只的整治,并对沿岸码头、废品收购站、毛竹堆场等进行清理,这条完整的步道也将在今年正式完工,以后人们可以从木渎穿过胥口直接走到太湖。这条步道建成后,将对全镇休闲观光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为了让治理的成果得到保护,也让青山长青,绿水常绿,胥口镇还不断探索制定长效机制,从源头有效扼制、从进程加快淘汰“散乱污”企业及作坊,以生态的“减法”做经济的“加法”。去年,该镇先后出台《关于加强集体资产租赁项目会审制度的意见(试行)》《产业准入控制目录》《集体资产租赁项目信用评价表》,对今后拟落户的租赁项目,从产业导向、布局规划、能源消耗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审,禁止评审不达标的企业准入,帮助现有未达标的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有了一套“胥口标准”,也为高质量发展“腾”出新动能。(新华日报 记者 盛 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