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生可“慰” 需要更多“执灯人”
南京日报  2018-05-07 16:48:22

  王泽山院士近日被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江苏“时代楷模”称号。报道称: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解决了国家火炸药领域三大难题,三次获国家科技一等奖,成国内科技界“三冠王”。王泽山常说:“只要能给别人光明,我愿做那执灯的人。”1960年从教以来,他共培养了百余名硕士、90多位博士,有10多人获得国家科技奖一等奖。能成“三冠王”令人敬佩,甘做“执灯人”令人感动。

  在央视《开讲啦》节目中,年逾80岁的清华大学环境学教授钱易说:“有个成语叫‘后生可畏’,我希望把‘畏’改成‘慰’。看到年轻人成长成才,我觉得欣慰不已。看到学生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一个一个超越了我,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因多年来自觉弘扬人梯精神,帮助年轻人“化茧成蝶”,钱易教授荣获“2017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无疑,王泽山院士也是以后生可“慰”为乐。

  1925年,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在金坛老家帮父亲看杂货铺。19岁时,一篇数学论文引起清华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注意,由此被聘请到清华做助理员。陈景润默默无闻时对华罗庚名著《堆垒素数论》提出不同意见,华罗庚看后称:“谁说没有人才!”在华罗庚力荐下,陈景润进了中科院数学所,最终因歌德巴赫猜想闻名世界。年轻人在向上攀登时,最需要托举之力。“上升”面临着种种难题和未知,有“执灯人”助力,“上升”就会顺利许多,早些释放创新爆发力。

  王泽山院士说:面对新时代科技强国的召唤,面对国家需要,自己要做些助力工作。显而易见,这既是他创造世界一流火炸药成果的动力,也是他甘做“执灯人”的动力。“执灯”是照亮别人,为他人出彩创造最佳机会和条件。以“功成必有我”精神担当己任,以“功成不必在我”情怀和胸襟对待个人得失,把“我”融入“我们”中,才会以奉献精神助推后生可“慰”。

  做“执灯人”也会遭遇知易行难。于是,有了“大树下面不长草”,学界“大树”把阳光都吸收了,“小草”没了生气;有了“水落石出”,老师变老板,师生攻坚科研沦为学徒为老板打工;有了“以旧阻新”,害怕被“新”动摇颠覆,以情代智阻碍后来居上。这些都提醒我们,激励“执灯”还需要制度来支撑。既要用足国内外同行评价机制,使青年才俊更容易“冒出来”,也要使所有“执灯人”都能得到尊重和褒奖。

  市领导有个追问:5年、10年、20年后,南京拿什么参与国内外竞争?南京如果不高点定位、下决心打造创新名城,必将在创新大局中受挤压、被边缘化,沦为一座“平庸的城市”。回答好这个“未来竞争之问”,防止沦为“平庸的城市”,得从科技创新源头发力,关键在于更多青年才俊能挑起大梁。“人必自助而后人助之”。奋斗,应成为新时代年轻人生活方式。历史高峰永无止境,一棒接着一棒跑,创新之树才能常青。“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做好“执灯人”,于权威前辈责无旁贷。

  

编辑:穆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