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社工日”请随记者走近社工——为困境者架一座温暖的桥
截至目前,全国共开发31万个社会工作岗位,设置36485个社会工作服务站,已成立7511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全国持证社工人数突破32万人,其中4万多人在江苏。
社工,在中国似乎是个正“年轻”的行业,从业者通常被看作“做好事的人”。3月20日“国际社工日”到来前夕,《新华日报》记者采访多位社工,了解他们的工作日常。
“越是社会边缘人,越要帮助”
“吸毒人员在世人眼里,是被歧视、厌恶、惧怕的特殊群体,但在我这里,就是单纯的服务对象。”说这话的,是“全国最美社工”范向群。
吸毒人员小李曾多次因触犯刑法被判刑,长期无业,妻子离家出走,儿子一直由年迈的父母抚养。小李从不与家人交流,儿子也不喜欢他,常说“要换个爸爸”。
范向群对小李进行一对一跟踪辅导,逐步建立起信任后,运用优势视角、家庭治疗、行为练习等多种专业方法,帮他纠正心态。范向群还不断链接外部资源,给小李的儿子介绍绘画老师,还联系爱心企业提供他可干的零活。渐渐地,小李同父母和儿子的关系有了很大改善,生活一点一点地回归正常。
“社工挽救一个人,就可能挽救一个家庭。”范向群在无锡市崇安区江海街道成立七彩家园社工服务中心,承接19个省、市、区的政府购买项目。该中心的服务对象,包括孤寡老人、精神病人、刑满释放人员……“越是社会边缘人,我们越要帮助”,是范向群常念叨的一句话。
用十年时光陪伴残障孩子成长
这世上最暖的爱,应该是长久的陪伴。在南京市儿童福利院700多名孤儿心中,闫昭澎就是他们最亲的哥哥。最近5年,这个90后阳光大男孩在生活上守护关心孤残孩子,成为他们心理上的依靠。
孤儿们内心的创伤通常并不一样,闫昭澎采用专业方法和技巧疏导缓解他们的负面情绪,让他们重新接纳自己。他先后为5名儿童争取到爱心助养,为3名重症患儿链接到助医费用,为34名儿童适配到寄养家庭,还为21名社会弃婴评估收养家庭。
作为南京市儿童福利院社会工作组组长、中级社工师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闫昭澎带领社工团队,以个案管理模式为300多名孤残儿童提供评估、心理干预、行为矫正等服务。
成长是缓慢的,对一些特殊孩子而言,或许更是缓慢。十年,可能让大部分孩子得以实现从稚嫩到成熟的转变,但这些特殊孩子这期间能学会的,可能并不多。来自爱德慈佑院的社工任影,就用十年时光,陪伴一群16岁以上的残障孩子慢慢成长,工作中有时会引起家长的误解,甚至曾遭遇过激言行。
医务社工链接资源助病患
很少有人知道,医院里的病人遇到难题,除了找医生,还可以找医务社工帮忙。金妍艳,就是江苏省人民医院社会工作办公室的一名医务社工。
两年前,来自南京低保家庭的小褚不幸患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这个19岁的男孩感到困苦无助。接诊的医生将小褚的情况转介给金妍艳。经过评估,金妍艳决定联系红十字基金会,帮小褚申请“轻松筹”微基金:一年“格列卫”药费+复查费,共约4万元。通过社工办宣传、挖掘患者社会支持网络,两天筹款33768元。
广泛链接社会资源,是社工必备素质之一。过去两年间,金妍艳带领30多名社工和实习社工,在泌尿外科、肿瘤病科等9个病区,与医生、护士组建跨专业合作团队,累计开展个案服务、病友会等近百次,为贫困患者募集90多万元善款。
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促进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健康发展。”“社会工作”已连续四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很多社工感受到社会对社工职业的认知变化,他们的工作努力目标也越来越清晰:在每个身处困境者的心中搭起一座桥,让生命更丰盛、让社会更温暖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