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苏:增强创新能力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2018-03-16 08:48:58  |  来源:新华日报  |  编辑:罗毅

  原标题:增强创新能力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代表委员热议“持续攻坚克难 走在发展前列”③

  3月8日上午,2018年中国科学院专利成果竞价(拍卖)江苏专场推介会在南京举行。这场拍卖的背景是中科院首次将高质量、大规模的专利成果通过市场化运营实现转移转化,也是江苏首次举办专利成果线上竞价交易活动,旨在创新技术转移路径,把国内外最好的成果吸引到江苏对接,推动高质量发展。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要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效能,推动资源向优质企业和产品集中,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聚集,使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对标最新要求审视江苏发展。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指出,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要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对此,江苏代表委员积极贡献智慧,谋划务实举措。

  正视短板,持续提升创新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列。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江苏科技创新中还存在一些差距和短板。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科技厅厅长王秦分析, 江苏省企业创新能力不够强,原始创新能力相对比较薄弱,重大基础研究和产业前瞻领域的突破还不多。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深度融合不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特别是江苏省科技创新逐渐从跟跑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经费保障、资源配置、体制机制等仍需进一步探索完善。

  “我们将全面推进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谱写江苏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坚强科技支撑。”王秦表示,江苏将继续大力实施“一深化四提升”专项行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核心作用, 努力提升江苏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创新对江苏发展的支撑能力。“2018年的目标是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7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3%,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4万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4.5件。”

  科技成果转化更需要体制、机制的支撑。王秦说,将进一步推进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发展,深化市场化改革举措,吸引集聚一批水平领先或填补空白的重大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在全球范围内新选聘15位项目经理及团队,加快孵化培育50家研发型公司,新建一批专业研究所和海外窗口。

  进一步加快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积极探索市场化运营机制,提升技术转移、成果转化、股份转让、融资服务等功能和水平。健全省、市、县三级技术转移工作网络,构建全省技术转移信息服务“一张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只有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使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更加坚实,更有活力。”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江苏省委会主委麻建国认为,江苏要科学把握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背景下,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目标、重点和手段,以系统化思维高质量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努力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使科技创新在江苏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江苏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全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程永波建言,江苏要加快构建“政产学研用”紧密合作的创新体系,加快构建各类市场主体合作融通、共建共享的创新平台,促进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无缝对接、“优势叠加”,引导更多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向产业集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现产业链、资金链和创新链融合,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推动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提升创新创业水平和质量。

  聚焦高端,培育高质发展动力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全国人大代表、天工国际董事局主席朱小坤看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依托江苏科技人才的优势,推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装备的研发和运用,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国。

  朱小坤告诉《新华日报》记者,在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新材料与新技术同样重要。“2017年我国钢铁产能达11亿吨,但中低档钢材居多,特钢占比仅为5%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天工国际是江苏最大的钛及钛合金生产企业,朱小坤透露,下一阶段将建设钛合金粉末3D打印材料项目,力求突破世界钛合金粉末制备前沿技术。

  江苏如何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程永波认为,江苏的产业发展必须瞄准前沿、聚焦高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积极推进“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围绕高新技术、高档产品和高端环节,集中精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特色农业,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用优质增量助推高质量发展。

  循着这样的思路,全国人大代表、盐城市大丰区区长宋勇表示,下一步,大丰将持续开展知识产权强企行动,引导鼓励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加强与大院大所、名校名院的政产学研合作,争当国家、行业标准制定者。到2020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00家、力争达120家。同时,加快高新区等创新型园区建设步伐,推进海洋产业研究院、海上风电研发中心等省级以上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每年新建国家级、省级科创载体5家以上。

  当前中国正迈向创新引领的阶段,需要一个与其匹配的金融体系,才能够互相呼应、相互促进发展。持这一观点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庄毓敏告诉《新华日报》记者,当前金融体系改革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服务实体经济。但科技创新型企业更多面向的是市场,直接融资体系的不完善制约了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解决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问题。高科技企业通常都是轻资产,轻资产企业无法向银行抵押。银行需要去研究这类企业,如何重新评估其价值。”

  全国人大代表、远景能源(江苏)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雷告诉《新华日报》记者,远景能源已建立了全球领先的智能物联网平台,服务于新加坡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全球能源技术领先企业的掌门人,张雷认为,发展分布式能源是降低社会经济运行成本、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举措。“未来,远景能源将通过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深化物联网的价值创造,做到更开放、更共享、更协同;积极引领全球能源系统智慧转型,让其更加绿色、高效、智能地运转。”

  营造环境,充分激发创新活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首先要厘清企业和政府各自的职责,聚焦一个目标各自发力;其次,政府部门要在落实落细、做好制度设计上做文章,把理念转化为现实。”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无锡市委会主委、无锡市副市长高亚光曾在企业工作17年,后又在政府机关工作13年,对于发挥政府和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有着更加切身的体会。她认为,科技创新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政府更多的不是替企业来做创新的具体规划,因为这方面“企业会比政府更加敏感”。

  高亚光说,政府要重点发力的是帮助企业营造一个创新的大环境。企业创新前,要帮助其获取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创新过程中,政府要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让其“轻装上阵”——一方面要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另一方面加强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从而摊薄整个行业的创新成本。“这个创新平台,不止是简单的研发测试平台,更要关注整个创新产业链上存在哪些短板,政府在招商引资中注意‘补上缺口’。”

  程永波注意到,近期各省市纷纷出台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人才是科技创新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最关键的因素。”他建言,江苏要加快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形成各类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分布合理的人才结构,突出“高、精、尖、缺”人才的培养,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提升人力资源开发配置水平。

  麻建国则提议,紧紧围绕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需求,进一步完善海外引才政策体系。“重点引进创业人才、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人才、风险投资管理运营人才、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科第十四研究所所长胡明春呼吁,完善激励机制,稳步实施岗位分红权激励,推进员工持股等中长期激励,建立起短期、中期、长期多种激励方式相结合的复合激励模式,让创新人才名利双收,形成企业和高校院所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