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甘熙故居的雕花砖墙下,白局艺人手持碗碟轻击节拍,悠扬的方言唱腔回荡在百年老宅的梁柱间。6月30日,金陵剧本奖获奖舞台剧《织云记》在此首演,以白局与云锦交织的叙事,将观众带入清末民初南京匠人的世界。这场演出不仅是艺术的碰撞,更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的深层探索——当白局遇上云锦,非遗的“活态传承”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注解。
《织云记》,作为南京白局新作,同时也是第一届“金陵剧本奖”最佳剧本奖作品,历经13个月打磨,首次搬上舞台。
白局非遗传承人黄玲玲
年近八旬的艺术总监、白局非遗传承人黄玲玲老师,六十余年来始终在为这门南京本土曲艺默默耕耘,从20世纪60年代初登台演出,到今天投身《织云记》的创作,见证了这门艺术的沉浮与坚守。正是这份坚守让她能够将珍贵的艺术积累倾注到新作中,她将与老一辈艺术家同台演出的经验融入其中,比如在老年许继蘩的唱段中巧妙运用了《义民册》中经过改良的唱腔,让传统与创新完美交融。
演出现场
演出现场
《织云记》跨越半个世纪的故事里,既有传统手艺的传承,也有时代变迁中的挣扎,更饱含着对故土的深情守望。这部首部白局舞台剧的诞生,本身就是一次文化破壁。主创团队多为南京本土创作者,他们用方言讲述着云锦传人骆素云与许织的故事,展现了那个特殊年代里南京匠人的生活图景。甘熙故居的飞檐翘角与白局的市井气息浑然一体,演出采用“整本可看、分折可赏”的灵活设计,既能在剧场铺陈史诗感,也可化身文旅项目中的流动风景。
演出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为确保故事的专业性与真实感,主创团队特别邀请了南京云锦研究所的非遗传承人周双喜担任顾问,让这段历史能够得到严谨而生动地呈现。
南京白局的形成与明清时期云锦织造业的繁盛密切相关。云锦织工在高达三米的织机前日夜劳作,通过即兴对唱、赛歌或创作顺口溜缓解枯燥,逐渐形成自娱自乐的表演形式,最终成为南京独特的文化符号。当年,二十万织锦工人常以说唱抒发情感,“白唱一局”的质朴传统也成就了这一艺术的美名。这种深厚的历史渊源为《织云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创作基础。
演出现场
演出现场
在当前努力推动新时代文化创新的广泛实践中,《织云记》的创排无疑具有时代价值。这不仅是对南京两项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更是一次本土文化资源协同开发的有效实践,不仅致力于打造传统艺术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更积极探索了传统艺术与年轻观众、新兴业态的结合路径,传递非遗香火,彰显文化自信。
演出合影
南京白局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城市文化基因的守护。《织云记》通过舞台剧的创新实践,为白局注入当代叙事与审美活力,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桥梁。未来,《织云记》将走进沉浸式文旅场景,用最本土的声音,讲述着最动人的南京故事,让这门“方言活化石”真正融入当代生活。(文/图 白芷)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