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直观中国       |         原创        |        视频               融播报              房产        
千载水韵一场春风,随“博物知旅”走读江苏
2025-03-27 13:37:15来源:新华日报编辑:高一芳责编:李诚

  博物馆边界何在?用一众精品展览勾勒历史长卷,让文物故事充盈精神世界,以社教活动拓展“第二课堂”,借多元传播拉近距离……2024年,“博物知旅”受文旅部数据中心认证成为吸引江苏旅游火热的增长点之一。在主题活动的叠加效应下,江苏全省备案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总数约1.4亿人次,保持全国第一;“博物知旅”同时列入省政府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建设行动方案重点任务,为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添柴加薪”。

  过去一年,不断创新的“博物知旅”为江苏博物馆注入新活力。这一汇集“乐享博览、体验博学、记录博闻、共享博韵”等千余项内容的主题活动贯穿全年,为公众奉上丰富文化大餐,打破边界让博物馆“流动”起来。

  博览百馆,解码百面

  月下回廊,竹石勾勒出夜的轮廓,苏州博物馆以夜游开启游客与旧时江南的邂逅。“看到静夜里苏州博物馆的另一面,也看到了江南意境的另一面。”游客张宛对苏州博物馆夜游念念不忘,她称这趟参观为旅游苏州最有收获的一项行程。

  游历苏南地区,流水穿巷而过、园林框景四季的江南景致足以令人流连。即便如此,许多游客仍将博物馆纳入必打卡地。“博物馆里有浓缩的江南。”“博物知旅”融媒体采风团成员、央广网记者郑楚豫这样看待博物馆热现象,“博物馆一个接一个地布展,布有生命力的展,他们擅长用展览‘表达’。”

  走进吴文化博物馆,从吃饭、饮水,到日常起居、读书、耕作乃至四时物产和典型的村镇格局皆有展现。在吴地这座“舞台”上,一角一隅展示着千百年来的日常生活风景,也勾画出文人山水背后的文化大观。这座开放仅4年多的区级馆,接连推出30多个高品质展览,细数“家珍”讲好江南故事。

  放眼江苏,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交相辉映,各地博物馆在“博物知旅·乐享博览”活动的推动下不断推陈出新,为公众汇集数百项精品展览。

  走过十城,江苏博物馆的高水平开放与高质量发展给“博物知旅”采风团成员、新民晚报记者周忱留下深刻印象。他用“百馆百面”形容江苏:江苏警官学院博物馆极尽所能收集文物以展示公安发展历程,开放校门迎外界游客参观;盐城市博物馆立足丰厚的海盐文化资源,让“何以盐城”走进更多人心中;徐州圣旨博物馆用好圣旨这一微小的历史切片,用心探索非国有博物馆的特色发展之路……

  周忱观察到,跟着“博物知旅·乐享博览”去观展已渐成风潮。他说:“‘博物知旅’让更多人看到江苏博物馆的不同面貌,他们对博物馆的新鲜感和好奇心越来越强,甚至愿意为一馆、为一展奔赴一座城。”

  以研为径,博学致用

  “摸摸领子,交领右衽,华夏衣冠,生生不息;抖抖衣袖,宽袍大袖,做人做事,规规矩矩……”“小六会传承——金陵古韵 穿越古今”青少年传统文化实践课程上,青少年们聚精会神地聆听社教老师讲解汉服知识。他们穿上汉服,行天揖、时揖、土揖,感受“华夏有衣、襟带天地”的丰富内涵。

  这场生动有趣的研学课堂是江苏博物馆大力开展社教活动的一个缩影。历史悠久的江苏,拥有1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博资源的优势得天独厚。“博物知旅·体验博学”汇集200余场研学活动,带动更多青少年到博物馆载知而归、化知成识。

  “海可渔,滩可樵……环城皆盐场。”在盐城陈家港盐场,青少年们跟随中国海盐博物馆的社教老师体验“扒盐”,随后到串场河畔一路游览明清时位居“淮南十大盐场”榜首的安丰盐场。“神奇”,小营员童帅这样形容研学带给他的感受,“我出生在盐城,一直听长辈们提到盐城历史,今天近距离发现盐的魅力,感觉很不一样。”

  随着“博物知旅·体验博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博物馆研学不断“扩圈”。去年夏天,“博物知旅·强国公益研学”活动还迎来了一群特殊的青少年:40余名来自南京市玄武区特殊教育学校、南京市聋人学校和金陵华兴实验学校的青少年去往宁镇扬三地。他们在南京城墙博物馆细读砖石铭文、了解建城史,在扬州博物馆感受扬州城的兴衰历程,在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中的非遗课堂内动手体验南京面塑,在镇江茅以升纪念馆倾听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的报国故事。

  研之有物,学而广博。当少年足迹遍布全省,他们用笔写下研学故事、绘出学习经历,展示自己与博物馆互动的故事,并分享到“博物知旅·我的博物馆足迹”征集平台中,共同记录下到博物馆领悟古今的宝贵经历。征集期间,主办方收到作文、图文手账、书画创作和Vlog等共1080件作品,超过826万人次参与网络投票,更多游客“花式打卡”博物馆。

  以文为媒,博韵流芳

  追着“小粉炉”跑,在过去一年成为江苏文博爱好者圈中一件令人津津乐道的趣事。这件南京博物院的“明星”馆藏——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盖炉成为“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巡展的重磅展品,它跟随展览走过盐城、徐州、常州、无锡等地,在“旅途”中收获了大批“粉丝”。

  来无锡博物院看“小粉炉”,是文物爱好者李梦的第三次“追星”。她说,之前在南京、常州看过“小粉炉”,但遗憾没买到同款文创,这次特地赶到无锡来看展,也顺利抢购到了冰箱贴。

  近两年,像李梦这样的文物爱好者真实感受到博物馆热带来的好处:文化供给更充实、更亮眼,文博服务更细致、更丰富。2024年,主办方开展“博物知旅·品读博物馆”优秀短视频征集推介活动,面向省内文博行业从业者,围绕重点展览和馆藏珍贵文物做解读,带领观众走进博物馆鉴藏识珍。本次活动中,243件短视频作品入围,超300万人次参与网络投票,对各地报送的江苏珍宝和文博讲述人进行遴选,优质短视频在“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中国江苏网等平台展示。

  得益于这些文博创作,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来自各地文博从业者制作的展览、文物专业讲解。“短视频不仅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也让所有人共同享受文化之美。”南京城墙博物馆讲述人陈英琦一直在文博一线服务,她在参加“品读博物馆”活动后看到,越来越多人通过短视频认识到南京城墙,有的特地旅行来南京看展,观展人次不断增长。与此同时,江苏博物馆热之风也随“博物知旅·融媒体采风行”的足迹一起吹到了各地。

  在收获数万公众参与和认可后,“博物知旅”已成为江苏文旅创新利用馆藏资源、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品牌,也为博物馆提质升级充足“电量”。新的一季,“博物知旅”还将持续擦亮江苏文旅“金字招牌”,不断赋能美好生活。 (新华日报 作者 童棹凡)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