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直观中国       |         原创        |        视频               融播报              房产        
活力再迎升级 江苏2025年“以旧换新”又添新柴
2025-02-19 09:41:09来源:新华日报编辑:高一芳责编:李诚

  原标题:去年带动全省销售约1200亿元,活动今年再迎升级——“以旧换新”又添新柴

  2025年一开年,江苏“以旧换新”政策再上新、又加码,为这股“换新热”再添柴。据省商务厅统计,2024年全省超650万人次申领“以旧换新”补贴,活动带动销售约1200亿元,使用“以旧换新”补贴资金127.4亿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025年,江苏将密切跟踪相关数据,及时调整政策策略,力求以“实”惠民、以“新”促销。

  产品扩容,消费选择更丰富

  开年伊始,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宣布扩围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享受国家补贴的家电产品由2024年的8类增至12类。在江苏,汽车、家电、家居“以旧换新”活动继续开展,并在国补产品基础上额外加推32类省补产品,惠及面更广。

  南京市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活动日前上线,对新车按照最终销售价格的30%给予补贴,最高不超过1000元。相比2024年分档补贴最高500元,2025年的活动补贴力度更大。2025年的换新活动中,江苏电动车的让利幅度较大,部分地区实施20%的补贴比例,南京则高至30%。在真金白银的带动下,电动自行车市场延续消费热潮。新华日报记者了解到,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参与国补活动的产品都有相关的价格参照标准,商家不能擅自涨价获取更多利益。在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一家电动车专卖店的店主向新华日报记者介绍活动开展情况,“店里的人流量多了不少,产品的售价要按照规定执行,不能自己涨价,不然刷POS机时不会通过。输入的产品价格只能下浮,不能上浮。”

  2025年,享受了上轮“以旧换新”补贴的消费者可以重新申请各类补贴。南京的葛先生在京东电器选购了3台格力1.5P挂机和1台格力3P柜机,原价总计23396元。叠加京东和格力联合补贴,再享受20%国补优惠后,这几件产品总价为16000多元。葛先生表示,2024年国补活动下,每人限购一台空调,买够全屋所需的空调得全家出动,2025年每人可购买3台,老百姓得了更多实惠和方便。

  资金增加,购买新车更优惠

  2025年国家汽车“以旧换新”政策进一步升级,扩大了汽车报废更新支持范围,并将国四排放标准实施首年的燃油车纳入可申请报废更新补贴的旧车范围。目前,江苏各地都在开展新旧政策衔接工作,通过举办“车展+抽奖”“以旧换新补贴+消费券”等活动形成政策叠加效应。

  “我购买的车型,除了享受省补的12000元,还有店家提供的8000元置换补贴,加在一起的确优惠不少。”盐城消费者曹玉鹏说。新华日报记者了解到,盐城市还安排1000万元汽车消费补贴资金,对售价10万元(含)及以下的汽车给予2000元数字人民币补贴,对售价10万元—30万元(含)的汽车给予3000元数字人民币补贴,对售价30万元以上的汽车给予5000元数字人民币补贴。

  新华日报记者从无锡市商务部门获悉,1月20日起,个人消费者在无锡市新购家用燃油乘用车及新能源汽车,可申请无锡市“乐享新春”购车补贴,最高可获4000元现金,加上国补、省补,消费者最高可享2.4万元补贴。无锡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无锡市将投放2万个补贴名额,较2024年秋季汽车补贴活动增加8000个,预计投放补贴7500万元。

  动态调整,政策运行更科学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成效显著,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发挥了重要作用。业内人士认为,政策成效初显,但操作流程尚存堵点难点:一方面,政策灵活度还不高,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回收体系不完善,影响大宗消费健康有序发展。2025年,省商务厅将全力以赴把“以旧换新”作为2025年促消费、稳增长的“关键一招”,更好惠企利民。

  “抓好资金使用节奏,商务部门将科学测算政策窗口期、消费淡旺季、资金使用进度等因素,密切跟踪各领域‘以旧换新’相关数据,及时调整工作节奏及策略。”省商务厅运行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打通补贴申领流程复杂、补贴范围和力度受限等堵点,省商务厅2025年将建设苏新消费江苏消费品以旧换新平台,在全国率先将平台列入省政府“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任务清单,让消费者“换新”全程放心省心,轻松畅享政策福利。(新华日报 记者 王梦然 实习生 李轶嘉)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