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直观中国       |         原创        |        视频               融播报              房产        
古老水韵长卷尽览繁华姑苏新景
2023-09-21 09:50:14来源:新华日报编辑:陈小雨责编:李诚

  原标题:古老水韵长卷尽览繁华姑苏新景——写在第五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开幕之际

古老水韵长卷尽览繁华姑苏新景

古老水韵长卷尽览繁华姑苏新景

古老水韵长卷尽览繁华姑苏新景

古老水韵长卷尽览繁华姑苏新景

古老水韵长卷尽览繁华姑苏新景

古老水韵长卷尽览繁华姑苏新景

古老水韵长卷尽览繁华姑苏新景

  9月21日晚,“夜行宝带桥”活动将拉开第五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序幕。本届运博会沿袭前四届“融合·创新·共享”的主题,安排6个板块17项内容,全景式展现大运河。阡陌河道,影影绰绰;宝带串月,长桥卧波。从“宝带桥影”出发,一场城、河、人、文共生的运河风光盛景,徐徐展开。

  大运河苏州段“依偎”古城而共生存,形成具有江南特色的运河风光,是运河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苏州坚持把保护放在首要位置,突出活态传承、合理利用,将历史悠久、鲜活生动、立体综合的大运河展现在世人面前。历史和未来交融,保护与发展共存,运河之水连接古今、浇灌幸福、助推繁荣,在生生不息的奔涌中,绘出更具魅力的“姑苏繁华图”。

  连接之水 以运河为经,整体保护串起文脉守护链

  悠悠运河,水韵姑苏。如今,苏州着力构建完善的保护机制,实施系统性保护举措,从运河制度保障、数字技术护航、运河生态治理等维度,打出大运河苏州段整体保护的“组合拳”。以运河为经,让古今融汇“通”起来,牢牢守护千年文脉。

  2023年5月1日,《苏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条例》正式施行,在以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为重点的同时,明确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生态保护、航运管理、文化产业、大运河代表性景点景区建设等内容。2018年3月1日施行的《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苏州市古城墙保护条例》明确提出保护大运河苏州段文化遗产,对河道进行日常保洁,对沿线古镇城墙进行整体保护,以法治的刚性强化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而早在1982年,苏州入选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性地提出“保护古城,建设新区”的城市发展战略,开始编制完善第一版《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为古城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建设活动提供法律约束力。

  除了明确大运河文化整体保护的界限,苏州还依托数字技术不断创新大运河文化整体保护的方式方法。2014年,大运河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正式成立,负责苏州段文化遗产的监测。自2015年起,苏州就已开展了大运河苏州段及其周边文化遗产点、水工遗存的数字孪生建设与监测,及时掌握苏州大运河遗产降雨量、水位、自然灾害等数据。近年来,全面完成虎丘云岩寺塔、全晋会馆、吴江古纤道、宝带桥、盘门城墙等大运河遗产点的保护修缮和部分三维数字建模。其中,有“东方的比萨斜塔”之誉的虎丘云岩寺塔,千年倾斜不倒,苏州相关部门采用非接触测量手段——激光扫描与摄影测量相融合的技术手段,完成复杂结构的云岩寺塔内外部数据配准,形成整体数据模型,为运河沿线重要遗产点的保护提供技术支撑。从科技监测、水质治理到沿线遗产点保护修缮,数字技术贯穿于大运河苏州段的监测、修缮、管理与展示等多过程。

  实施数字化大运河建设是整体保护的重要一环,而立足现实空间多方位推进运河生态治理同样是关键之举。“运河十景”之一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河道整治极具代表性。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内有20余条纵横的街巷、13座布满历史痕迹的古桥,通过整体保护、局部保留、落架大修、水质过滤等多种手法,恢复历史河道,沟通平江水系。今年1月,平江净水厂正式完工开始试运行。自此,每天都有5万吨经过净化的清水注入平江片区的河道内,通过对平江路水质气浮固液分离、生态膜物理过滤等方式进行过滤,并对水质进行监测。如今,苏州持续实施入河排污口整治、开展沿线企业专项检查等,保护周边自然生态系统,大运河苏州段5个国家、省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苏州古城做到了水系格局和道路景观的并线保护,打造出大运河苏州段人水和谐、人水相宜的良好生态环境。

  幸福之水 以运河为纬,活态传承润泽寻常百姓家

  大运河流经姑苏城,造就了最典型、最具江南特色的文化,影响着苏州人的衣食住行以及共同创造的物质、精神文化。以运河为纬,苏州正在将运河文化“传”下去,不断推进运河文化景观嵌入生活场景、运河文化传承深入民众内心、运河文化内涵浸润当代社会,让大运河文化在活态传承中变得可观、可亲、可感。

  桥与运河,石拱之美,让大运河文化变得“可观”。“待到中秋明月夜,五十三孔照影来”,玳玳河上的宝带桥,将千年运河风韵展现在桥影间。今年5月,作为“运河十景”之一的宝带桥·澹台湖景区改造提升工程完成,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宝带桥是一座拥有53孔的石拱桥,在景区改造升级过程中,增加了“宝带串月”人文景观,还有醉月岛、王仲舒雕像、漕运文化场景雕塑等新景点。“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白居易用诗句生动描绘出苏州独特的古桥景观。除了宝带桥,吴门桥、上津桥、下津桥、灭渡桥等古桥跨越大运河,连接着城市的过去与现在,同样承载着大运河文化。一脚踏上吴门桥,横跨古运河上,遥望着水陆盘门,秀丽盘门映入眼帘。水陆盘门作为“运河十景”之一,自2021年启动建设以来,相关部门按照古法“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其进行维护与修缮,开展盘门城墙夜景提升、打造“水韵江南”南线演艺等项目。古桥虽只是大运河千年历史文化中的一个侧影,但苏州悉心呵护每一座桥,以“可观”的“桥”元素为载体浸润着百姓生活,让苏城人在日常生活中看到“鲜活”的运河文化。

  千年运河流淌开来,“流”到家门口,让大运河文化变得“可亲”。从古至今,苏州人守护着大运河,大运河影响着苏州人的生活方式。苏州鼓励民众主动将大运河文化变为更亲近的存在,积极引导民众参与,利用好大运河各类文体场馆、健身步道等阵地,发挥好大运河相关志愿服务队伍作用,凸显大运河在当下的新型价值。“以前这个环河栈道没修好的时候,只能远远看着运河水流过,现在每天都可以在运河边散步了,我们也应该为保护身边的运河做点什么。”9月10日傍晚,姑苏区金阊街道运河社区的居民费大爷带领家人一起在环运河健身步道边散步边清理垃圾。早在2019年7月,该社区就成立了“守护运河”志愿服务队,受社区“运河课堂”的影响,诸多沿线社区居民自发加入此志愿服务队,每月不定期参与“守护运河”活动。“以己之力,感受运河文化”,切实成为民众生活中的一部分。

  运河研究,代代相传,让大运河文化变得“可感”。如今,大运河文化正被深度感知、挖掘与拓展。苏州开设了中小学大运河文化校本课程,举办“童书大运河”硬笔书法大赛,推动大运河文化浸润当代社会、赓续传统文脉。在此基础上,苏州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的经验,积极开展运河主题相关活动吸引民众,传播运河文化。例如,举行“枫桥夜泊”大运河文化诗会、“虎丘灯会”、“石湖串月”等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推出民族交响组曲《江河湖海颂》、大型合唱交响组歌音乐剧《大运河》、原创主题舞剧《运·河》等。水乡文化街区,艺术氛围醉人,传播运河文化,创意涓涓涌流。传统经典与现代创新在大运河畔交汇,活态传承润泽寻常百姓家。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苏州人在日常生活中感知、触摸流动的运河文化,传承着流动的运河文化。苏州没有停下,下一步将结合古城保护更新,深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苏州“运河十景”重点项目建设,创新讲好人民爱听的“苏州故事”,让大运河给民众“浇灌”出更多的幸福体验,实现活态传承。

  繁荣之水 以运河为媒,合理利用赋能高质量发展

  苏州因运河而兴,大运河沿岸不仅是昔日繁华地,更是如今经济发展新高地。苏州正以大运河为媒介,以扎实之举推进运河资源利用。围绕文旅产业布局、航运转型升级、城乡规划开发等方面,全方位让黄金水道“活”起来。

  产业蓬勃,文旅消费转型升级。文旅相融,既是保护,又是传承,更是发展。苏州积极培育大运河文化产业带,布局建设了苏州“运河十景”,打造了京杭大集、石湖五堤等标志景点。如今,以串点成链、以链引成片,“运河十景”影响力初现。临近傍晚,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路慢行至惊虹渡,观漕运展示馆、望运河水波荡漾、听游船评弹声声,这里的“枫桥夜泊”不再只是诗名,更是一次完美的文旅体验。“枫桥夜泊”作为“运河十景”之一,于去年底基本完成重点项目建设,通过提升灯光夜景、定制唐式风格无动力“特色船舫”、恢复“枫桥老街”苏式生活区、优化提升“古运河水上游”线路等方式,全力打响了“枫桥夜泊”运河文化的亮丽名片。下一步,苏州将着力优化运河沿线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逐步建成运河“全线风景”。

  岸线通达,航运整治转型升级。古时,“望亭入,油车墩出”,运河承担着漕运、海内外商品运输的重任;当下,各具特色的经济密集型产业在大运河苏州段沿岸集聚,大运河担任了“水上高铁”的角色。自2022年11月25日起,苏南运河苏州市区段三级航道整治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标志着大运河苏州段至此全部提格为三级航道,为更多企业入驻投资、航运转型发展提供硬件支撑。与之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升级。今年9月,备受关注的京杭运河望亭水上服务区建设顺利完工。望亭水上服务区作为苏州市第4座水上服务区,整体为粉墙黛瓦建筑风格,位于相城区鹤溪大桥东北侧,岸线全长700米,主要用于水上船舶服务区,为过往船户提供更加便捷、可靠、优质的水运公共服务。

  环境绿美,城乡风貌塑造提升。苏州不断抓好土地空间规划利用,加快城乡风貌塑造提升,推动大运河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和农文旅项目建设,形成了“古运丝路黄家溪”等品牌,加快实施造林绿化,累计建成省级绿美村庄77个。“都说先有黄家溪后有盛泽镇,黄家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我们按照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的标准,以‘一村一策、一院一景’为目标,打造我们的‘千年古运河,十里黄家溪’品牌,不断提升村庄颜值,厚植文化底蕴。”盛泽镇黄家溪村党委副书记俞赟说。近年来,黄家溪村强化“古运丝路黄家溪”品牌,发展生态农文旅、积极培育休闲旅游、特色餐饮等业态,不断深度推进运河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开设大运河研学班,围绕大运河文化、丝绸文化、节气文化等为少年儿童授课,令其感受“古运丝路黄家溪”片区乡村振兴的生机与活力。绿色岸线、清澈水道、人文景观、文化体验如同妙笔丹青,共同为更多运河沿线村庄的未来勾勒一幅美丽的篇章。

  古运河汇入新时代,浇灌出姑苏新的文化使命。苏州系统挖掘运河文化内涵,不断创新保护、传承、利用的方式方法,从根脉上保护、从内核上传承、从实践中利用,为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苏州经验,以更宏伟的景象迎接世界的目光。(新华日报 作者 秦建茹)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