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直击“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我省基层一线——“地毯式”登记,为人口大省精准画像
2020年11月1日零时,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标准时点“战鼓”敲响,意味着十年一度的人普工作进入了正式上门登记的“总攻阶段”。据省统计局相关数据,自11月1日起的一个月内,全省近50万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要完成近40万普查小区的登记量,平均每个普查小区要完成登记对象250人。
“地毯式”登记的背后,既满载为人口大省精准画像的普查故事,也涵盖了巨大的社会变迁。11月1日至2日,新华日报记者跟随省统计局举办的“七人普基层行”活动前往苏州,以这座千万人口城市的普查登记为切片,直击人普工作一线折射的社会变化足迹。
普查最难在摸清“人”“地”对应
11月1日下午4点05分,身穿印有“苏州工业园区第七次人口普查”字样红马甲的水巷社区普查员王艳兰,敲开家住水巷邻里花园梁伯伯、季阿姨一家的房门。这是王艳兰一个月内第二次与梁伯伯和季阿姨见面,上一回,还是正式登记前的普查摸底阶段。
“梁伯伯您好,11月1日是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工作正式开始的日期,我们今天来是再跟您做个上门登记……基于此前摸底的情况,您一家一共三口人,姓名分别是……相关信息和个别补充项,我们需要在人口普查平台上正式录入一下,结束后还请您确认签字。”上门登记应如何表达才能最大程度获取住户配合,早在11月1日前,王艳兰便已自行“排演”过许多次。
“人普工作最难之处,就在于‘人’和‘居住地’的结合落实上。而若想摸清‘人’‘地’对应关系,首先是要能‘敲开门’。”苏州市人普办常务副主任吴国军说。“人口普查十年一次。十年来苏州人口的数量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苏州市人普办主任、市统计局党组成员、苏州调查局局长葛惠龙直言,苏州人普工作面对的很多情况都是其他城市不具备的,例如,苏州是全省唯一一座拥有千万级常住人口的地市,普查强度前所未有,而庞大的人口规模中,外来人员就占据半数左右,个别县区外来人口甚至超过了户籍人口。
高强度与人员流动带来的不确定性相交织,考验着基层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的能力。“虽然任务艰巨,但摸清人口现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每位人普工作者心里都清楚。”葛惠龙说,登记汇总的数据将是全市乃至全省及时完善人口发展战略、精准制定民生政策、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依据,“可以说,人口普查的信息来自千家万户,也将惠及千家万户。”
从人口普查变化管窥社会变迁
11月2日傍晚,新华日报记者拨通季阿姨的电话。电话线另一头,66岁的季阿姨回述了一段她亲身参与的人普经历。
1982年秋天,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也是改革开放后的首度人口大摸底。当时在苏州纺织系统一家工厂上班的季阿姨,与单位一名同事被借调至当时的苏州城平江区东北街派出所,协助片区民警一同上门登记人口信息。“那时人员流动规模小,人户分离情况少,派出所民警还是指挥人口普查的主要力量。”在那个“夜经济”难以想象的年代里,大家下了班基本就是回宿舍、回家,“当时虽然没有电话能用来找人,但从晚上七八点开始‘扫街’,将近九点,多少也能登记上来十几户人家的信息。”38年过去了,那一个月间,苏州老城胡同两侧,密密匝匝的平房和稀零散落的小楼、自1982年人口普查开始从简登记籍贯信息的做法,以及一张纸一支笔、挨家挨户登记户口簿信息的情景,仍停留在季阿姨的记忆里。
城市变化,铭刻在人口普查的一点一滴中。“十年前未曾招募的外国志愿者,如今也加入了人普队伍。”水巷社区普查指导员杨丰焕告诉新华日报记者,在下辖5个居民小区的水巷社区内,外籍人口约占七分之一,“为实现全员登记,今年专门招募了三四名外国志愿者。此外,还对近20条外籍人士可能关心的问题给出书面回答,以解决上门登记沟通不畅的难点。”在外籍人士同样较多的星桂社区,普查人员在外籍住户门口贴上翻译成英文、日文、韩文等语言的温馨提示。
“我们是老小区,而且还是学区房社区,隔断较多的群租房是普查找人最难啃下的‘硬骨头’。”加城社区普查员肖兆君说,正式登记开始前,社区普查“两员”制定预案,提前整合2020年疫情防控中了解到的基本情况、派出所和房屋中介提供的信息,以及手中有关群租房“431”专项整治的材料,尽量摸排租户,“真正上门的时候,还要多跑几趟。如遇租住信息变更、手机号码改换,仍要尽力追寻——如果这个人还在苏州或将回苏州呢?”
现存堵点将成未来改进空间
2020年10月12日,苏州高新区有轨电车首趟“人普专列”驶出,印有“大国点名 没你不行”字样的车身,旋即成为“七人普”开赴千家万户的亮点之一。新华日报记者采访发现,此次人口普查的宣传形式更亲民、更倚重线上推广,并且以信息化、平板化取代历次人口普查中的纸质记录,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同步提高。吴国军告诉新华日报记者,采用联网直报方式上传的普查数据,将从普查“两员”手持的平板设备直接传输至国家系统,减少经手环节,降低数据误差,提高居民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随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进入关键期,社会合力加速成型,过程中存在的难点、痛点也不可小觑——
葛惠龙坦言,虽然长三角一体化正加速成型,省际人员往来日益便捷,但一些原有做法的延续,带来了阻碍普查的堵点。“死亡人口信息是普查的重点,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邻省(市)老人前往昆山、吴江养老,在一些老人病故后就近火化的过程中,信息常常变得非常模糊。虽然我们能从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拿到部分信息,可仅靠这些片面的数据,想要确认死亡人口归属地,避免跨市和跨城区重复统计,十分困难。”
此外,“七人普”中推出了“自主填报”方式,“但‘自主填报’不同于很多人的想象,实际需要住户在此前摸底阶段向普查员提出申请,才能生成二维码进行填写。”苏州市人普办业务组组长蒋舟告诉新华日报记者,虽然自主填报在时间上更加灵活,操作中却仍需改进,“如子女在国外读书、家庭成员存在人户分离等情况是否要填,普查对象未必拿捏得准,仍需普查员进行指导,而自主填报截止日期是11月5日,填报失败后还将由普查员上门补录,这令不少居民吃下‘定心丸’,对普查员来说却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量……诸多因素叠加,使该填报方式与前期设想存在一定差距。”蒋舟表示,即便如此,自主填报仍为人口信息统计提供了新舞台,在信息化程度更高的十年后,这一方式或许能成为下一次人普工作的重要途径。(新华日报 记者 李睿哲)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