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三角答好长江大保护“联考卷”
新华日报  2020-04-20 17:24:20

  原标题:下好“一盘棋” 保护“母亲河”—— 长三角答好长江大保护“联考卷”

(环保图文 三吴大地南京 移动版)长三角答好长江大保护“联考卷”

  3月底,南京幕燕滨江风光带“樱花大道”亮相,这里曾是烟囱林立的“化工之乡”;在安徽芜湖,2020年鸠江区长江沿线及青弋江沿线将完成1200亩复绿造林;在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消失多年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重现崇明东滩……从皖江、扬子江到长江口,生态环境整治成效喜事频传。

  近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公布,至此,长江下游的安徽、江苏、上海均已出台长三角一体化的具体实施方案。翻看各地方案,长江大保护不分边界,长三角正携手探索,共护一江清水。

  修复生态,母亲河“气色”越来越好

  3月10日傍晚,南京滨江外滩江面上出现成群江豚戏水。不少市民拿出手机,争相拍摄。在江边绿道健走骑行,在观景平台拍摄江豚戏水,已成为南京市民的一项休闲活动。目前,全国唯一在主城区附近的江豚保护区设在这里,南京人为此搬迁取缔了主城区长江岸线的小化工、小造船以及砂石码头,建成了长60公里的滨江风光带。

  长三角以全国2.14%的土地,承载11.7%的人口,产出20%的GDP,长江贯通安徽、江苏和上海,推动了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近年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深入人心,沿江各地启动生态修复,激发母亲河生机活力,生态环境发生可喜改善——

  近日,在长江马鞍山段陈家圩砂厂地块,工人们正在抓紧补绿复绿。你可能想象不到,这里原有非法码头、砂场、船厂、水泥厂等各类企业31家,违法建筑190多处。如今,通过关停江边“散乱污”企业、依法拆除违法建筑、对江岸造林复绿等措施,该地块旧貌换新颜。

  长江陈家圩段,只是马鞍山2020年绿化长江岸线工作的一部分。2020年,马鞍山计划人工造林1.35万亩,以进一步推进长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在马鞍山市薛家洼生态游园,新华日报记者看到,观澜栈道工程已全面复工,紧挨着薛家洼游园的滨江生态湿地,二期工程也已全面复工。建成后,将形成总面积逾3000亩的生态湿地风貌。

  从“钢铁之都”到“生态福地”,马鞍山正发生华丽蜕变。数据显示:近5年来,马鞍山市GDP年均增长8.6%,高质量发展考核居安徽前列;长江马鞍山全段达到二类水标准,绿色生活指数居安徽第一。

  上海崇明岛是全球候鸟迁徙的一处至关重要的“加油站”。但2002年后,崇明东滩一度面临生态危机。为防浪消浪、保滩促淤,引入的互花米草在崇明岛东滩快速蔓延开来。由于互花米草根系庞大,使得为候鸟提供食物的芦苇、海三棱藨草等本土植物无法生长和生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总投资11.6亿元的崇明东滩生态修复项目2013年开工。截至2019年底,在项目实施的约24.2平方公里内,互花米草控制率达95%以上,修复后的湿地生境面貌初步呈现。

  协同治理,共护“一江清水”

  守护长江,江苏勇担使命。江苏省提出,涉及长江的一切工作必须服务于生态这个前提,治理污染不讲条件,严控空间不让分毫,修复生态不打折扣。2019年,全省共完成关闭退出化工生产企业735家。国省考断面和主要入江支流首次全部消劣,长江江苏段水质为优。

  “作为长江江苏段‘最上游’和省会城市,能不能守护好长江,不仅关系南京自身,更关系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南京创新采用‘1+5’工作机制,由市发改委牵头,会同绿化园林、生态环保、水务、交通运输等部门成立领导小组,按照18项特色工作清单明确责任分工,通过长江大保护,倒逼各地走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南京市发改委长江经济带发展处副处长王李健介绍,2019年以来,南京自加压力、负重前行,在全国率先出台并实施《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办法》《南京市滨江生态环境保护要点》和《南京市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致力把长江南京段打造成为绿色生态带、转型发展带、人文景观带、严管示范带。目前,长江南京段自然湿地保护率达70%,绿色生态滨江岸线正在回归。

  同守“一江清水”,离不开水环境协同治理。2016年,根据中央部署,组建由苏浙沪皖和原环保部等12个部委组成的长三角区域水污染防治协作小组,迄今已召开五次水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工作会议。在这一框架下,三省一市积极探索多层次、多形式的协作工作。

  2019年,南通市政府和上海市崇明区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编制实施《东平—海永—启隆城镇圈协同规划》,共同建设长江口生态保护战略协同区。“上海建设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离不开长江北岸的南通共同推进大保护。”江苏省政府参事、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说,共抓大保护,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长三角理应率先发力,让长江成为全国生态发展的样板与典型。

  共建美丽绿色长三角,落实跨流域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是关键。“水质不达标,上游补偿给下游;水质达标了,下游补偿给上游。”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潘羽忠介绍,我省与安徽在长江流域滁河陈浅断面实施跨省横向补偿机制。,2019年,陈浅断面上游来水水质达到Ⅲ类水标准,我省将给上游的安徽补偿2000万元。

  共抓“大保护”,诸多领域有待突破

  守护一江清水,离不开上下游协作。2019年底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长三角要推进环境协同防治,共同制定长江联保专项治理方案,开展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建立长江跨省联防联控机制,全面加强水污染治理协作,在长江流域开展污染赔偿机制试点。

  “守护绿色长三角,联手保护长江,大家的目标是相同的。但上下游发展阶段不一样,保护措施也不尽相同。”潘羽忠说,打赢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需要统一环境准入标准、建立协调机制。2019年底,长江保护法草案已提请审议,其中明确提出了10年禁渔、生态修复等内容。

  “长三角共抓‘大保护’,目前还有不少领域有待突破。”成长春认为,在制度建设方面,与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其配套制度还不完善,可操作性有待提高;在执法层面,区域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非常明显,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意愿不强;此外,多部门之间职能的交叉重叠增加了协同难度。

  成长春说,长三角协同守护长江,一是要促进协同决策,以“一盘棋”思维统筹谋划长三角地区上下游、左右岸协同发展,制定综合性的区域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在此基础上,推行流域内各行政区域共同协商决策;二是创新协同执法模式,开展联合巡查、专项检查以及联合监测、应急联动等行动,建立流域协同信息平台,形成联合执法的长效机制;三是合力打造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在实现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的同时保持区域内生态环境和谐,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物理湖泊与水文研究室研究员胡维平建议,设立长江生态修复基金,发挥政府资金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实现市场化运作。( 新华日报 记者 许海燕 通讯员 赵冉)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00420141249_副本

 

责编:王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