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推动养老服务组织与医疗机构合作
新华日报  2019-11-01 15:09:44

  原标题:苏州推动养老服务组织与医疗机构深度合作

  医养融合,让老年人“老有颐养”一段悠扬的琴声回荡在音乐教室,演奏者却是一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台球室,两位老人神情专注,时而俯身认真端详台球,时而站起来整理球杆;在手工活动室,一名近百岁的老人,在护理人员指导下专注地做着手工……这一幕,在苏州市吴中区瑞颐椿熹里养老社区已是常态。当前,苏州已将医养融合工作纳入养老服务事业整体规划,积极推进具有苏州特色的医养融合体系建设。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医养融合试点城市之一,苏州把坚持改革创新,强化政策托底。”苏州市政府副市长曹后灵表示。苏州正在努力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料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信息服务、医养融合为辅助的“五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从“老有所养”向“老有善养”转变。

  优质护理,让老年人“老有优养”

  走进瑞颐护理院,温馨的居家设计、精心安装的各类行动辅助装置令人眼前一亮。如果不是看到“藏”在绿植中的牌匾,很难让人想到,这是一家医养结合、主要面向老年人开设的专业护理机构。在护理院的护士站,一块白板透露了“心意”,上面不仅清楚地记录着每一张床位上长者的用药、治疗、护理情况,还记录着当月“寿星”的生日以作提醒。

  “在用药需要调整时,医护人员总会第一时间向我解释原因,并说明药品的功效,避免我的紧张和担忧;生活中遇到的小问题,总是可以在表达诉求后第一时间得到解决。”2019年8月26日,82岁的王宜生在瑞颐护理院住院,从吃药、接受护理到住院期间的琐碎小事,王宜生用“无微不至”形容护理院提供的各项服务,更用“感动”二字表达自己的心情。

  苏州瑞颐护理院是一家民营医养结合医疗机构。苏州鼓励社会资本举办护理院,早在2004年,就开始试点建设专门为失能失智、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老年人提供照护服务的护理院。不久前,苏州瑞颐护理院拿到了“医保”资格。以瑞颐椿熹里养老社区为基础,瑞颐护理院可同时为近200位老年人提供“居家式”医养结合的护理服务。

  护理院的出现,同时解决了老年人的养老和看病问题,不仅入住老人的精神面貌和健康状况得以改善,原来疲于照顾他们的家人也轻松了不少。在苏州天易护理院,干净敞亮的护理房间门口,张贴着各房间的床位医生、床位护士及护理员的姓名,老人在房间里有说有笑。“医院里没法养老,养老院又不方便就医。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在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间奔波,护理院很好地解决了其中的矛盾。”苏州天易护理院院长盖丽平说。

  在苏州,以护理院、医疗机构老年病房和居家护理家庭病床为基础,以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护理站、养老机构医务室为延伸,以养老服务组织、医疗机构合作为依托的老年医疗护理服务体系正在形成。目前,苏州全市建有各类养老机构206家,总床位5.8万张,其中建有护理院56家,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机构床位比例72.4%。

  优化供给,实现“医”“养”深度融合

  “医养融合内涵丰富,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给老人看看病、送送药。它包括老年健康保健、医疗服务、康复护理、心理咨询等各个方面。”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谭伟良表示。早在2015年,苏州便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医养融合养老服务的实施意见》,在医养融合的实现路径、资金补助、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许多新举措,为开展医养融合工作起到推进作用。

  据统计,苏州全市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达到183万,占户籍人口的26.02%,高于全国17.9%,快于全省23.04%。养老服务需求的重点,逐渐从单纯的日间生活照料向医疗照护转变。“银发潮”来袭,做好养老服务已成为苏州的紧迫课题。

  实现“医”“养”深度融合,优化服务供给是关键。“针对护理型床位紧缺的矛盾,除建立护理院等医疗机构提供护理型床位外,苏州还明确要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应开设老年病科,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上门开设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居家护理的家庭病床。”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与老龄健康处处长于可人说。目前已有15所二级以上医院建有老年病科,护理站22家,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22家。

  实现“医”“养”深度融合,还需优化区域供给。日前,苏州市姑苏区首家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吴门桥街道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正式启用。该中心依托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内设6个临床科室和药械科、医学检验科等专业科室,可为老年人提供24小时的全周期医护服务,实现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

  区域性养老是苏州探索创新集机构、社区、居家养老于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由公家建设、社会化运营,针对本街道、本乡镇范围之内的老年人,旨在让中低收入老年人住得进、住得起。按照计划,到2020年,全市的镇(街道)原则上应建有一家150张床位以上、以医疗护理为主、公建民营,具有保障功能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

  家庭病床,为“居家养老”保驾护航

  拉直腿部,拍打膝关节四周,弯曲小腿,按摩后再拉直,反复多次……10月22日,记者在苏州市姑苏区友新新村见到金桂芳时,正好赶上润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团队上门为其查看病情。今年87岁的金桂芳患有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病史,生活能力基本丧失,长期卧床。因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困难,儿子辞职在家照顾。经过几年的家庭病床治疗护理,目前老人病情较平稳。

  “申请家庭病床后,我们会根据患者当时情况,制定详细的治疗护理计划,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起居、饮食指导。”苏州市姑苏区吴门桥街道润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黎说。常规每周一次上门随访,进行病情评估和护理,如有病情变化可随即上门查看病情,进行治疗干预。2016年,该中心牵手大龙港敬老院启动“医养融合”联合体模式,通过定期上门、建立绿色通道等方式,满足入住老人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需求。

  家庭病床为老年居民就近就医提供了便利。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最佳形式和现代医疗服务模式转型的创新形式,家庭病床主要针对住院就诊确有困难的患者,服务对象包括年满60周岁,长期卧床的慢性疾病、瘫痪在床及老年性痴呆等患者。截至2018年底,苏州全年新建家庭病床3438张,有效缓解了居家养老的医疗护理需求。

  为苏州老人提供高质量的医养融合服务,“落实”将成为新阶段的工作主线。展望未来,苏州将坚持以老年人实际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具有苏州特色的医养融合体系建设,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 (新华日报 作者王俊杰)

责编: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