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秦淮区内合外联放大教育资源优势
新华日报  2019-10-21 16:07:43

  原标题:秦淮区内合外联放大教育资源优势 全域名校+,家门口就能“上好学”

  “第一年,只招到了8个学区生。2019年一下子来了80个学生,开了两个班。”当一所新办学校成为名校分校之后,生源情况有了立杆见影的效应。

  托管办学、教育联盟、名校集团……近年来,南京市秦淮区在基础教育改革上动作频频,努力让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都成为名校。看似简单的“冠名”之后,如何让优质教育资源“名至实归”,则是一系列先行探路的突破、久久为功的坚守。

  从“托管帮扶”到“抱团发展”

  “原来一直是生源不足,80%以上为非学区生。如今,周边居民抢着入学。”秦淮区双塘小学的冷热之变,是发生在加入游府西街小学名校联盟之后,游府西街小学派出两名副校长赴双塘小学先后担任校长,优秀骨干教师的加盟,实现了学校特色彰显、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一所老校焕发了勃勃生机。

  早在2016年9月,游小名校联盟成立之初,游府西街小学、双塘小学、火瓦巷小学、慧园街小学等9所学校校长共同签署“联盟宣言”,承诺将在师资流动、教师培训、学生活动等九项行动中深入交流,共同提升办学水平。如今,双塘小学、火瓦巷小学、光华东街小学、凤游寺小学等先后成为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建设学校。

  “联盟办学,统一管理理念的基础上,也要避免千篇一律,强调个性发展,和而不同。”南京市五老村小学党总支书记刘芸介绍,联盟每季度召开工作例会,对工作中的难点问题进行研究、交流。

  在夫子庙小学教育联盟里, 每年六一,联盟所有学生共同参与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各个学校都共享各具特色的学生体验活动基地——钓鱼台小学安全体验中心、府西街小学诗意民居儿童学习中心、建邺路小学科技模型室、夫小E时代车工坊创客学习中心。

  2019年,秦淮区正努力让名校联盟内部联系得更加紧密,力争2019年提前实现名校联盟全覆盖,要让区域内每一所中小学都找到自己的名校“组织”。“如果削峰填谷,就会稀释名校资源,现在是要实现‘我们在一起’的抱团发展。”秦淮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公民”携手嫁接优质资源

  “联盟的力量”在不断传导放大。

  2019年以来,秦淮区推动初中名校集团的建设,率先试水由民办学校牵头教育集团,相继成立郑和外国语学校和南京秦淮外国语学校两大教育集团,引来各方关注。

  新华日报记者了解到,以民办学校牵头成立教育集团,主要将在资源管理、教师队伍、德育活动、教学研究、校园文化等方面实现互联互通。而限于两者性质不同,教职工身份和隶属关系、绩效考核不变,通过采用人员“借用”等方式,输出牵头校的管理团队和优秀师资,整体提升成员校的教研水平。

  这是立足秦淮区教育资源现状,发挥民办教育资源优势,反哺公办教育资源的一种尝试。秦淮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秦淮区着力“四个共建”,全面提升学校发展水平。市区共建——市区共建南师附中秦淮科技高中及南师附中行知分校;校地共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秦淮区共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学校,形成附属学校从小学到高中的完整教育体系;“公民”共建——公办校和民办校加强教学合作,提升教育质量;校际共建——开展区域初中集团化办学试点,加强校际交流,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均衡发展水平。

  区管校用“激活一池春水”

  名校的背后是一支名师队伍。如何放大这一核心资源?作为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区)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国家级示范区,秦淮区5年前就率先破题,着手酝酿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机制。

  其间数年,校际交流的教师角色有三重转变。秦淮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开始是“客人式”身份:人事关系不转,工资福利均由原学校发放,流动人数较少。再到“半客半主式”身份:人事关系不转,由原学校发放基础工资,交流学校考核发放奖励绩效,流动人数明显增多。如今,则变成“主人式”身份:人事关系转移,工资福利均由交流学校发放。变化之中,教师不再感觉是客人了,赋予校长的管理主动权也加大了。

  2017年,全省首个区教师管理中心在秦淮实现常态化运转:人事档案统一保管,人事关系统一调配,教师资源统一使用,进修培训统一管理。中心对全区义务教育教师进行统一调配。学校负责教师的岗位安排及日常管理。

  府西街小学一度四名校长都是语文老师,结构性矛盾突出。如今,通过教师流动,优化配置成四位校长语文、数学、音乐和科学各执其一。校长和教师的流动激活了整个教育生态。

  “教师从‘单位人’向‘系统人’转变,大家都是‘秦淮教育人’。”秦淮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开始,秦淮区教师管理中心探索“区管校用”改革向高中和学前阶段延伸。与此同时,秦淮区实施薄弱学校骨干教师支持计划,以名师工作室、“1+X”校本研修为核心载体,指导名师团队开展活动,形成“以名师孵化出更多的名师”的集群效应。(新华日报 记者 仇惠栋)

责编: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