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市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立足社区建载体 塑造一村一特色
根据中央精神,南京市江宁、浦口、溧水、高淳等区2019年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文明实践载体进一步完善,各种文明实践活动陆续推出。
在践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起步期,不少问题仍困扰着基层工作者,例如文明实践载体究竟怎么建?活动又如何体现“新内涵”?如何广泛吸引志愿者参与?南京日报记者为此走访江宁等地,了解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南京基层探索。
载体怎么建?立足社区实际,弥补公共服务不足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战略之举。
开展文明实践,首先要有载体。2019年以来,南京江宁、浦口、溧水、高淳等地已陆续挂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江宁区10个街道文明实践所也基本挂牌,部分推进较快的社区文明实践站也已亮相。
江宁区秣陵街道殷巷社区拿出约500平方米社区用房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按政策宣讲、文化服务、教育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康促进与体育服务等类型设置了11个功能室,满足居民的多种活动需求。
此外,秣陵街道元山社区、青源社区、东南社区、长山社区以及谷里街道双塘社区等地,均已建设实践站载体,并完善了工作制度,成立志愿者队伍,实践活动已陆续开展。
殷巷社区书记蔡道永表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载体过程前,社区实地深入调研,了解群众需求,征求群众意见,并立足社区实际梳理、用好社区阵地资源。同时根据群众需求、对照上级要求,积极弥补公共服务不足,实现“群众在哪里,实践阵地就延伸到哪里”。
活动“新”在哪?瞄准居民需求,塑造一村一特色
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特点在于一个“新”字。那么,活动“新内涵”究竟如何体现?
浦口区将着重打造“浦言朴语”理论宣讲平台、美善浦口人、雨山讲堂、求雨山书法小镇等“浦口品牌”;高淳将探索并推进“志愿者+群众”工作方式、“文艺创演+群众”建设路径和“互联网+宣传”平台建设,组织引导志愿者开展全覆盖、分众化、菜单式的文明实践活动;江宁区精心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文明实践品牌牌,努力实现“一所(站)一特色”。
“有猪排,有蔬菜,日子越过越好,我们要活到100岁。”近日,在禄口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的老年人助餐点内,80岁的李巧英正和其他200多名老人一起,吃着热腾腾的饭菜;东山街道章村社区博爱心愿浴室则专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助浴服务;淳化街道组建淳晖、淳雅、淳博、淳真等“七淳之美”特色品牌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打造“茶乡善贤”等品牌……
志愿者怎么参与?政府搭平台,渠道更畅通
想参加志愿活动,但不知道如何报名?社区有老人、留守儿童需要帮助,如何寻找志愿者?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然而在实际运作中,常出现志愿者想参与,但不知道怎么报名,或是活动需招募志愿者,却无人报名的窘境。为此,江宁通过上线“文明江宁”APP,将志愿服务阵地、岗位、活动“一网打尽”,搭建起百姓点单、专业制单、政府买单、志愿送单的文明实践点菜服务模式,吸引志愿者参与的难题迎刃而解。
从线下单一开展活动,到线上开发“点菜式配送”,江宁建立起“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开发新时代文明实践线上推送、多需求线上定制、大数据线上分析等集成功能,对实践活动需求、实践活动质效等内容进行全面分析,把握群众最关注的领域、最亟需解决的问题、最喜爱的服务形式、最欢迎的服务内容等大数据,并与进村入户梳理群众需求的线下服务相结合,实现服务项目精准设置、配送。
“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是一张时代考卷,只有答题原则,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各地创造性来回答。”江宁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江宁正大力强化“答卷意识”,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大胆创新实践,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江宁经验”。(南京日报 记者 周爱明 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