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抓住关键环节 聚力解决问题 淮阴标本兼治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2018年,淮安淮阴区在淮安市率先探索开展巡察对村(社区)延伸,全年共完成对145个村(社区)的巡察工作。在巡察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重点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扎实做好“后半篇文章”,充分发挥巡察利剑作用,有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
抓牢政治责任,扎实推进巡察向村(社区)延伸。在对村(社区)巡察工作中,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实施。一是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2017年12月,在淮安率先启动对村(社区)巡察试点工作,将袁集乡草庙村、王营镇营西社区列为试点巡察村。在认真总结试点村经验的基础上,2018年5月在区委第五轮巡察中对省市定38个经济薄弱村和105个村(社区)开展延伸巡察,保证巡察工作的稳步实施。二是坚持分类施策,精准发力。结合实际,“区别对待”,巡察贫困村,重点关注脱贫攻坚政策落实等问题;巡察富裕村,重点关注集体“三资”管理等问题;巡察信访矛盾突出村,重点关注干部作风等问题。三是坚持紧盯重点,形成震慑。紧盯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通过立查立处、立行立改、边巡边改,推动有效解决问题,净化基层政治生态。
坚持问题导向,切实发挥巡察利剑作用。群众利益无小事,任何群众身边的腐败和渎职行为都可能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基础和威望。为此,在巡察中着力从群众最关心、最关注、最关切的问题入手。一是推动解决贯彻落实上级政策不到位的问题。着力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保障上级惠民利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发现并解决宣传政策不及时、落实政策不到位、甚至乱作为的问题26个。二是着力整治群众身边的“微腐败”问题。重点检查基层干部存在的贪污挪用、截留私分,优亲厚友、虚报冒领,雁过拔毛、强占掠夺,挥霍、侵占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等突出问题,发现并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165个。三是回应关切解决民生难题。紧盯民生事项,发现并推动解决基层村干部态度简单粗暴,对老百姓合理诉求推诿扯皮、冷硬横推等突出问题89个。
狠抓问题整改,着力提升对村(社区)巡察成效。巡察的根本目的是推进问题的整改到位,提高基层群众的认同感和满意度,为此该区把问题整改完成作为巡察“后半篇文章”的牛鼻子,牢牢抓在手上。一是严格交办,建立巡察整改“清单”。围绕问题、任务、责任“三个清单”,累计向镇(街道)、村(社区)发放“三清单”535份,层层传导压实责任。截至目前,对村(社区)巡察共计反馈问题496个,已对账销号整改到位452个。二是严格跟踪,强化巡察整改问效。创新“四跟进一报告”工作法,即跟进被巡察村(社区),了解反馈意见的整改情况;跟进纪检机关,了解问题线索和作风方面突出问题处置情况;跟进组织部门,了解村干部选拔任用、村级党建方面问题处置情况;跟进有关部门,了解移交、通报的巡察建议办理情况;将情况汇总后,向巡察工作领导小组报告。截至目前,巡察办共形成两期巡察整改专题报告上报领导小组。三是严格督查,压实巡察整改责任。加强督查,坚持以问责促整改,对整改工作不够重视、进展缓慢、巡察成果运用不到位的,进行约谈、问责,压实被巡察党组织整改落实主体责任。对拒不整改的单位和个人,抓住典型,严肃追责,公开曝光,形成震慑。
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巡察整改标本兼治。深化成果运用是做好巡察“后半篇文章”的关键,巡察整改既要“治标”又要“治本”,做到“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一是立足村居实际,创新信访举报机制。探索建立村居巡察信访举报工作机制,制定《淮阴区村居巡察信访举报管理实施办法》,把矛盾吸附在基层,消除了信访“村梗阻”,越级访大幅减少。目前已受理群众关于阳光扶贫、征地拆迁、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等领域来信、来访167件,其中142件得到及时办理,并立案查处15人。二是强化警示教育,用“身边事”育“身边人”。区委巡察办对脱贫攻坚、“四风”问题、三资管理等五大方面19个突出问题,选取典型事例拍摄专题警示教育片《严明铁纪护航乡村振兴》,区四套领导班子全体成员观看,并开展镇(街道)、村(社区)警示片巡回教育活动。三是推动建章立制,促进规范化管理。区委巡察领导小组对巡察中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向区委提出意见建议,推动区委出台《加强村务监督“五项制度”》《规范全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农村集体小型工程管理与人员问责规定》等多项文件制度。四是构建预警体系,开展政治生态评价。运用定量、定性和试点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在巡察中引入政治生态评价体系,对被巡察村(社区)政治生态进行精准“画像”。目前,政治生态评价体系已初步建立,其中马头镇打造的政治生态示范馆、区公安分局的政治生态教育馆、枚乘故里教育基地得到区委高度认可,全区四套领导班子成员及全体科级干部均已分批参观学习。(新华日报 作者 周思奇 孙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