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经验”彰显改革影响力
南京日报  2019-02-25 10:03:39

  原标题:不见面审批加速度,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南京经验”彰显改革影响力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res03_attpic_brief

南京江宁区市民在“一站式”审批服务大厅等待办理手续。 南京日报记者 冯芃 摄

  2018年9月10日起,南京江宁区投资建设项目“一站式”审批服务大厅对外试运行,19个综合审批窗口,涉及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4个阶段的全流程服务。作为全国16个试点城市之一,也是江苏省唯一承担此项试点任务的城市,我市去年启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实现一个工程建设项目,从申报立项用地规划许可证阶段到办理产权登记,根据项目不同,不超过40、60、80个工作日的“南京速度”。 

  2018年,南京市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864”改革处于全国第一方阵;“不见面审批”“预审代办制”等“南京经验”在全国推广;不动产登记效率在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营商环境评级中位居全国第一。以“客户需求导向、国际惯例标准、落实改革要求”为特点的全国最优营商环境示范城市创建全面启动,在《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2018》中,南京跻身全国前10。 

  突破“体制之缚”,集聚全球创新动能 

  南京最大的优势是人才科教资源。2009年,南京获批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由此拉开了城市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大幕。之后,南京持续10年先行先试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尤其是2018年提出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并推出了南京市委1号文件和45个一揽子配套创新政策措施,在持续改革中突破“体制之缚”。 

  如何有效地激发创新资源?南京的思考是:充分利用南京53所高校、83万在校大学生、82位两院院士、一大批大院大所、国家级研发平台和高层次人才团队的科教资源优势,组建联通政、产、学、研、金、介的新型研发机构,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南大教授高翔和他的团队拿出了800万元现金,成立人源化模型与药物筛选创新技术研究院,占股八成。研究院还打破体制机制约束,放手引进高层次人才。一名法国的博士,除了股权激励外,给他开出的年薪近百万元。

  仅一年时间,这样人才团队占大股,以项目化、市场化形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南京建了208家。

  数据显示,2018年,南京突破“体制之缚”,面向全球集聚创新动能,7项关键创新指标快速提升,其中,全年高企净增1282家,增长70%;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43%,首次跃居全省第一位;南京高新区按原统计口径提升7个位次,首次进入全国前20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全年增长17%,首次突破1万亿元。这种爆发式增长,表明经过多年的持续探索,科技创新已经成长为推动南京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不见面审批,催生最佳营商环境

  2017年,南京栖霞区率先自主开发“不见面审批”系统,开出全国第一份“不见面审批”营业执照,得到了中央编办的认可,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也给予点赞。2018年3月,“不见面审批”2.0版升级上线,成功入选江苏省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 

  在栖霞区、江宁区的领跑下,南京跑出了“不见面审批”的加速度:南京各区已编制完成第一批“不见面审批(服务)”事项清单;打开微信就能审批地下管线规划;溧水区、高淳区行政审批局同时挂牌,一枚印章管审批,办证实现立等可取……迄今,南京“不见面审批”覆盖面已达到80%,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让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进一步增强。去年以来,“不见面审批”在全市推广,进一步催生南京最佳营商环境。 

  2018年1月,南京市工商局在全市上线市场主体名称自主申报平台。江北新区的南京天蓬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严国祥,第一个采用该平台完成了公司命名申报。 

  市民季文文也是“不见面审批”的受益者。他关注了微信号“商事登记不见面”,操作了“刷脸”识别、人证一致、电子签名、提交材料、视频互动等环节,经核对无误,15分钟后营业执照就打印了出来。从最初在南京市工商局网站申请到最后领照,季文文全程“不见面”,执照是免费快递到家的。 

  围绕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城市,2018年,南京市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做好服务企业“店小二”,努力让企业“一事不两跑、一事不两批”。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南京审批时效整体提速50%以上,成为继天津之后全国第二个没有非行政许可审批的城市。通过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南京市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2018年9月4日,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部署大会并出台《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100条》,引发广泛关注。南京企业纷纷为该政策点赞,表示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这100条中,15条是全国首创,30条国内领先。 

  “营商环境相当于一个企业的空气、阳光。空气新鲜,阳光充足,企业才能茁壮成长。”南京巨鲨显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卫说,南京的营商环境非常好,创业创新生态一流,他非常看好未来的发展。 

  2019年,南京市对标找差创新实干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八项对标任务中,改革对标将强化攻坚克难树品牌,在“放管服”、国企国资、生态文明以及江宁集成改革等重点领域再啃下一批“硬骨头”,扎实推进科技体制综合改革等试点,打造一批改革亮点,提高南京改革的影响力。

  聚焦民生发力,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在南京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中,“人民”始终是最核心的关键词。改革,就是要让普通人拥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2018年6月,住在南京市点将台社会福利院的吴大爷出现肺部感染,无法自主进食,转入福利院内设机构南京民政康复老年医院临床营养中心。在对吴大爷肺部感染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医护人员按营养处方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肠营养支持。住在医院,日常照料是个难题;住在家里或者敬老院,看病又很麻烦。南京探索的医养融合改革有效解决了这个两难问题。 

  2018年以来,南京市聚焦民生发力,全面深化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改革,全国首创的医养融合养老服务模式被民政部推广,全面推行“弹性离校”做法获教育部肯定。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初步建成以家庭医生为突破口的分级诊疗平台,五大救治中心建设顺利推进。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3.18%。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实施方案,异地结算人次和费用数量均居江苏省第一。

  在教育领域,南京的改革也在为全国探路。随着今年新学期的开学,南京市以集中写作业、看课外书为主的小学“弹性离校”改革进行“服务升级”,各校逐步推出各类兴趣班、社团活动供参与“弹性离校”的学生选择。按照南京市教育局要求,2019年30%以上的小学将进行试点,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南京日报 记者 毛庆)

编辑: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