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城更新保护要下“绣花”功夫
南京日报  2019-01-14 17:22:11

  2019年南京市委将重点支持秦淮区推进老城更新与保护,1月13日南京日报报道了融媒体访谈的相关内容。 

  坐拥秦淮河、明城墙,秦淮区的老城更新保护,对于南京建设美丽古都意义重大。南京市面向2035年的城市总规提出,保护古都整体格局,保持老城“近墙低、远墙高;周边低、中心高;南部低、北部高”的总体空间形态,提升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彰显南京佛教文化、民国文化、科教文化、江南文化、国际文化等文化底蕴,为老城更新保护提供了大方向。老城不仅通过建筑展示历史风貌,也在传承文化基因中活起来、活下去,方能积淀城市历史文化的“厚度”。 

  相近的城市会有相似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基因,在尊重相似的同时能否彰显独特,考验着城市规划建设的眼光,也是老城更新保护大可着力之处。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记忆,城市记忆之间的差别体现在细微处,其发掘和留存都得有“绣花”功夫才能做到。在刚刚闭幕的市两会上,有代表委员坦言,我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内涵体现方面不够精细,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问题和“千街一面”的同质化现象,各区历史文化特色体现得不够充分。就如何推进老城更新与保护工作,秦淮区有关领导透露,除了顶层设计、文化挖掘、以人为本、项目推进等,也包括实施“微更新”系列工程,注重小而精、微而妙,这是令人期待的。 

  正如城市记忆不只存在于建筑,也存在于人文;老城更新保护不只要留下记忆,也要孕育未来。有学者说,建筑可看作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遗产”,涉及保护与传承;一面是“设计”,重在转化与创新。对老城的更新保护,既属于今天的生活,也可以通过创意实现历史与未来的融合。 

  再古老的建筑,“活着”才能讲述新的故事、才最能焕发生机,而“活着”不一定非得是柴米油盐的市井生活,也可以是文创带来的持续的新鲜感,具体可视建筑的实际情况而定。评事街通过修缮改造留住老城南的生活味道,连接起城市更新与人的需求;明城墙打造城墙书吧,让游客通过触摸感应营造光影秀,都是古老与现代、保护与更新、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很好范例。 

  南京拥有2500年的建城史、累计450年的建都史,历史文化遗产遍布各区,即使不像秦淮区那么密集,也都有“小而精、微而妙”的潜力,可遵循老城更新保护的思路深入挖掘,提高知名度和文化旅游资源的附加值,既体现各区历史文化特色,也为丰富南京历史文化内涵做贡献,让南京成为更有特色的魅力之城。(南京日报 作者 吴云青)

编辑: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