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苏涌现一群“四有”好教师
新华日报  2018-12-27 12:01:09

  原标题:热爱教育事业 关爱学生身心 江苏涌现一群“四有”好教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年来,江苏涌现出一群优秀的人民教师,他们以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的标杆。

  常州市丽华新村第二小学是一所普通小学,学生大多是外来工新市民子女,很多家长没时间辅导孩子学习,一大早将孩子送到学校,放学也没法准时来接。于是,老师们下班后自发地留下来,辅导不能及时离校的孩子,一坚持就是18年。他们不求报酬,甚至还会自己贴钱买一些饼干、糖果分给班里的孩子。问起坚持的理由,他们的答案只有一个——责任。

  只有自身成为一位有理想信念的老师,才能在学生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开出绚烂的花朵。丽华新村第二小学的老师们用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不平凡的坚守,生动诠释了师德素养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丰富内涵。

  育有德之人,需有德之师。盐城阜宁县芦蒲初级中学的司万平是一名乡村英语老师,除了任教一个班的初三英语兼班主任外,她还是女生宿舍管理员。宿管工作要求老师几乎24小时在校,和200多个学生同吃同住。宿舍楼里非常嘈杂,一般人待久了感觉吃不消,司万平却甘愿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每天5点半起床,为全校24间女生宿舍提供“人工叫醒”服务;夜里查房两三次,将近12点才能放心休息。她值班室的门从来不关,学生有事可以随时找她。有的女生刚住校半夜睡不着,司万平就陪她入睡;有的女生半夜生病,司万平就背着去医院;有的临考前突击看书,司万平就做红枣茶宵夜给她们吃……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她“妈妈老师”。从教30多年来,司万平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用宽阔的胸怀、柔弱的肩膀和超常的坚韧,为乡村学生撑起一片蓝天。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基本素质。20年来,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朱爱华一直在探索实践适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她打破单一学科的壁垒,创新提出“语文+”概念,加入其他学科、其他方面的元素,引导孩子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跨界整合、融通创新。“跨界整合”的小学课堂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分科教学,而是把各个学科的因素按照主题整合起来,强调结构思维而非线性思维,鼓励儿童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更符合少年儿童的学习、成长规律。朱爱华带领如师附小团队研制的一套跨界学习指南,包括5大实施策略、12门“学科+”的操作样式、100个“大成小秀”场等,引来同行与专家的高度关注。

  教育是爱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好教师还要有仁爱之心,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从事的职业,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师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全国十大“最美教师”陈锦华,在泰州市实验小学东校区从教37年。10年前,陈锦华留意到在校学生中50%以上是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子女,还有为数不少的孤贫儿童。由于缺少心理关爱、缺乏感情寄托、缺失家庭教育,不少孩子学习习惯及生活自理能力差,内向、自卑、敏感。如何让这些孩子跟同龄人一样拥有幸福童年?在陈锦华的倡导和推动下,学校36名女教师与58名留守、孤贫儿童结对,并取了一个温暖有爱的名字——“教师妈妈”,陈锦华也成为全校第一个男性“教师妈妈”。如今,泰州教育领域掀起争当“教师妈妈”的热潮,关爱留守、孤贫儿童的先进事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教师妈妈”已经成为泰州市新时期师德建设的一抹亮色。

  江苏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江苏省教育领域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工作正稳步推进,广大教师身处教育一线,对学生的需求最了解,对教育的问题最熟悉,对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最深切,良好教育生态环境的建设需要广大教师的认同和参与,需要优秀教师的奉献和创造。“发展教育事业,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只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才能给学生和家长提供更全面、更有质量的服务,教育改革也才能达到预期的成效。” (新华日报 记者 王 拓)

编辑: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