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扬州大学以学科建设“牵引力”拉动内涵发展
新华日报  2018-12-17 15:25:25

  原标题:扬州大学:以学科建设“牵引力”拉动内涵发展

  日前,在最新发布的2018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中,扬州大学刘玉荣教授第4次入选;在2018“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该校以36个学科数名列全国第26位,其中兽医学排名全国第三,8个学科进入全国前25%……

  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高校,近年来,扬州大学在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方面实现了飞跃式发展,逐步形成了“文科底蕴深厚、农科优势突出、科学人文交融、分类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并不断前移。

  “学科建设是龙头,如何发挥学科建设的巨大‘牵引力’,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联动发展,是我们致力探索的课题。”该校校长焦新安说。

  连接“学科链”,咬定质量不放松

  2018年上半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2017年审核增列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名单中,扬州大学新增1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增列数位居全国第一。

  近年来,该校依据学科与学缘关系,以“结对”模式,在已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自主设置、评审二级学科博士点。2016年4月,学校出台了《扬州大学博、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自主调整方案及实施办法》,进一步指导、规范自主调整工作。

  “通过‘结对’模式,学校自设了2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3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力推动了学位点的多学科、多层次建设。”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郑刚说,这种学科交叉、共同培养的模式,在推动已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的同时,完善了相关二级学科的培养链,为二级学科向一级学科的“升级”积蓄了动能。

  学校以加强学位点的建设、管理与评估、提升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程度、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为重点,不断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建设。

  分类分层推进 全力锚定“一流”

  按照“发展工科、提升医科、振兴文理、强化农科”的发展思路,扬州大学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学科建设,目前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江苏省优势学科7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9个。学校整体学科水平以及6个学科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

  2016年,该校临床医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该校医学院院长史宏灿说:“学院依托学校多学科综合优势,着力搭建高水平学科建设平台,不但组建了优质的学科梯队和科研团队,而且催生了新的学科增长点。”

  据该校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戴玉琴介绍,学校计划近期出台“学科特区”政策,对照国家一流学科建设标准,针对符合申报标准的学科,在人、财、物各方面给予重大倾斜,在推进各学科齐头并进的同时,全力打造学科“高峰”。

  多年来,该校农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与作物学、畜牧学和兽医学等学科紧密相关的“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ESI排名已进入全球前0.5%。今年年初,该校农学院杨建昌教授团队项目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成为我国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科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奖。今年6月,该校又有2项成果初评为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经过谋篇布局、长期积淀,该校学科建设的辐射力不断增强。目前,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300多项,年科技总经费达6.5亿元。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该校兽医学迈入A类,并在2018年ARWU世界大学一流学科排名中进入前100强。

  近5年,该校获得禽病防控领域生物制品新兽药证书8项,为社会减少直接经济损失200多亿元;“水稻丰产定量化栽培技术体系”在全国20多个省市示范推广,为国家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作出重大贡献;“大型高效泵装置优化水力设计理论与应用”等成果在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48座大型泵站中得到应用……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列中,“扬大力量”从来不曾缺席。

  加强交叉融合 创造更多“迸发点”

  由焦新安领衔的团队,早在2006年就已建立江苏省人兽共患病重点实验室,围绕动物重大疫病和人兽共患病开展相关前沿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为该校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范本”。

  目前,该实验室拥有固定研究人员60名,涵盖生物、兽医、食品工程、医学等多个学科。自建立以来,实验室团队为行业产业开展技术培训覆盖3000多人次,常年为政府、行业决策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早在2015年,该校就出台《扬州大学交叉学科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全校交叉学科快速发展。

  “实验室依托作物学、畜牧学、兽医学等特色优势学科,联合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等6个国家的8个政府部门及高校,致力于打造农业和农产品安全领域的国际科研平台和人才基地。”该校农业与农产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刘巧泉介绍,作为教育部批准的国内首个农业领域的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3年多来,实验室引进外籍院士1人,承担国家级项目298项,获得部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8项,发表SCI论文580余篇。

  “锚定一流目标,坚持‘高原造峰’,学校的学科建设正呈现出喜人的发展势头。我们将进一步培育潜势学科,打造交叉平台,构建优势明显、层次分明、梯次发展的学科支撑体系,力争高峰耸立、高原成片、特色凸显,以学科‘龙头’舞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精彩实践。”该校党委书记姚冠新说。( 新华日报 作者  虞璐 吴锡平)

编辑: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