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研究高地“长出”产业基地
新华日报  2018-11-29 10:08:05

  原标题:南京研究高地“长出”产业基地 创新磁场释放成果转化乘数效应

  “一年新增20多家企业,超过前几年总和,南京有条件成为膜材料行业中心。”11月25日,南京膜科技产业园聚集了来自全国膜材料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上市公司老总、专家院士等四五十位业内精英,他们为南京膜材料产业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越来越多的创新创业者看好南京。这里不仅有膜材料、人工智能、未来网络、声学产业等研究高地,还涌现出大大小小的产业基地,先进技术加速向现代产业迈进,科研成果转化开始释放乘数效应。

  产值和学术地位比翼齐飞

  11月25日,南京膜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人声鼎沸,这里聚集了膜材料行业学术界、产业界重量级人物,他们在讨论产业发展的“正事”之余,还谈论着如何入股公司赚钱。

  “搞科研和做产品,这不矛盾。”南京工业大学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仲兆祥也是江苏久朗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持股人。2018年公司销售能达到6000万元,是2017年的3倍。仲兆祥介绍,正在洽谈风投,公司需要引进资金研发多功能催化膜,即将和国际顶尖专家开展合作,研究如何用膜来净化花粉过敏原。

  2017年,南京江北新区和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南京膜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的人才团队占大股。研究院购买原创科研成果,聘请项目经理,组建创业团队,进行成果“二次开发”。2017年以来,园区新增膜材料领域科创型企业20多家,比前几年的总和还多。

  创新制度设计,激发科研人员转化成果的热情。南京市副市长蒋跃建介绍,南京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人才团队现金入股,占大股,近两百家新型研发机构,人才团队平均占股达到61%,明晰新型研发机构股权、论文、专利、奖项等要素归属,政府让利,按绩效全面给予政策支持,有效调动了人才团队、高校院所等各方积极性。

  截至2018年11月份,南京市已签约、建设新型研发机构189家,孵化企业711家,科研成果转化生机盎然。

  有的放矢布局创新产业链

  累计孵化企业40多家,2017年成果转化收入3500万元,技术入股估值1.2亿元,依托一流研发平台和产业基金,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势头喜人,力争3年再孵化企业20家,建成国际一流的激光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国际知名的激光产业集群。

  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的股东之一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在光电领域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研究院服务于园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除孵化衍生企业外,每年服务企业超过100家,极大推动南京激光产业集群成链式发展。

  南京科技成果转化聚焦主导产业创新需求,围绕由政府和企业共同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制定出台《优势产业关键技术突破工程行动计划》,部署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组织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形成各环节有龙头企业、关键点有核心技术的产业链。2018年上半年,南京市四大先进制造业完成投资508亿元、同比增长19.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300亿元、同比增长12%。

  南京有11个国家级智能制造领域示范点项目、40个省级示范智能车间和40家市级智能制造工厂,2017年南京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2%。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加快建设智能工厂、智能车间为契机,南京的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等细分行业发展势头迅猛。

  收储前沿技术为未来蓄力

  硕士以上科研人员超过5000人,建立了“国家2011计划”无线通信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完成了我国首套5G实验样机系统开发,获批承建我国信息领域唯一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项目,超高速通信芯片等50多项核心技术和标准的研发与制定取得重大突破……江宁开发区建设未来网络谷堪称未来网络的起锚地。在诞生多项技术“第一”的同时,这里孵化集聚了200多家高科技企业,其中易米云通估值超过5亿美元。

  江宁开发区的通信网络产业已形成以移动通信设备、平板显示及终端、新型元器件、软件与系统集成等为主的规模产业集群,年实现产值千亿元。有未来网络谷助力,可以想见在通信网络的激烈竞争中南京的底气。

  依托前沿创新优势,南京大力探索培育人工智能、未来网络、量子通信等未来产业,打造新的创新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645%、84%、56%。

  每个星期,南京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技术顾问兼小股东郝睿德教授都要接待几批合作洽谈者,郝睿德还是意大利国家工业研究院人工智能中心主任。在他的推动下,27届全球机器人与人交互技术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顶尖专家得以聚首南京。

  在人工智能领域,南京已集聚了三四十家科研机构,其中新型研发机构就超过20家,包括有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领衔的南京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京东(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在全球最被看好的这个人工智能未来产业,南京重镇的形象已被认同。

  对准产业需求,着眼全球,瞄准未来,敢想敢试,创新机制,南京科技创新呈现出良好的氛围和发展势头,仅上半年,新增科创型企业1.3万家,2451家企业进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47个,其中大多数是科技型项目。 本报记者 颜 芳

  马上就评 打造创新“强磁场”

  推进科技创新,谁抢占先机,谁就能获得比较优势。南京依托科教资源优势,以全球眼光谋划产业革新,向膜材料、人工智能、未来网络、量子通信等新产业进军,打造人工智能研究制造的高地,让历史文化名城焕发出创新创业的澎湃激情,为高质量发展闯出了一片崭新天地。

  人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解开一切束缚科技创新的绳索,才能招得来、留得住人才。南京在推进研发机构发展上大做文章、动了真格,允许人才团队占大股,明晰股权、论文、专利等要素归属,有效调动了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只有着力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尊重市场规律,通过“放权”“放钱”等举措激发人才活力,突出能力和业绩导向,给人才提供舞台和空间,才能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而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打造一流的创新城市。有理由相信,汇集各类人才智力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新华日报 作者 周静文)

编辑: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