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苏北老黄泛区试点提升耕地质量 不施化肥,作物产量亩均提高30公斤
新华日报记者近日来到苏北老黄泛区滨海县界牌镇,参加“粮食主产区耕地保育与质量提升综合解决方案”现场观摩会。“界牌镇黄河故道中低产田的背后,是全省1200万亩废黄河黄泛冲积区上的粮食产区。”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艾玉春介绍,这片区域不仅是江苏省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也是当前省内中低产田集中分布区,“黄河故道耕地质量低劣,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2017年7月,艾玉春和省农科院资环所研究员张永春牵头,在界牌镇开展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制定“粮食主产区耕地保育与质量提升综合解决方案”。“综合解决方案”囊括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土壤有机质定量提升及活化,土壤养分均衡调控,土壤障碍消解和生物功能培育四项技术。
“在黄河故道地区,一些中低产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甚至不足普通耕地的一半,耕地质量常年处于最低等级。这样的土壤环境下,各项技术分开实施得到的结果往往是头痛医头,难以治本。”张永春感慨,土地治理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越是肥力低下的耕地,越有必要拿出综合性解决方案。
“整套方案的创新点,主要集中在定量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消减土壤障碍和培育生物功能等方面。”艾玉春介绍,经过多项试验,立项一年来研究团队已基本掌握田间有机物施加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与作物产量增加两组内在关联。同时,在提升地力的有机物料选取和轮作方式拟定上,也取得阶段性成果。“在不施化肥的条件下,每亩试验田的作物年产量提升30公斤左右。”张永春说。
省农科院资环所研究员杨林章认为,“无论如何,过去低产田里对化肥过度依赖的耕种思维必须得到遏制。” (新华日报 记者 李睿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