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改革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期
新华日报  2018-08-20 09:13:14

  原标题:这三项改革,率先“啃硬骨头” 在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受到充分肯定

  8月17日,江苏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改革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期,江苏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为江苏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是加强党对重大工作领导的重要举措。

  会议专门听取全省“放管服”改革、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进展情况汇报,充分肯定这三项改革所取得的成绩。

  纵深推进“放管服”,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放管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江苏省先后推出“517”改革、“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3550”改革等创新举措,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江苏省委深改委会议指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要加强系统性研究和统筹协调,及时总结各地经验做法,进一步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江苏省还将聚焦六个方面发力——

  推进“不见面审批”改革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江苏省编办、江苏省审改办正制定《不见面审批标准化指引》,努力实现江苏省“不见面审批”事项“三级六同”,即事项公布、实现方式、基本流程、申请材料、办理时限、缴纳费用在省、市、县三级实现标准统一。

  全面推进“3550”改革。凝聚各地各部门合力,进一步减少环节、优化流程,实现信息共享,推动涉及“3550”改革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办理,2018年底前江苏省所有地区、一般项目常规情况下全部实现“3550”。

  完善创业创新环境评价。参照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评价指标,扩展我省创业创新环境评价体系,在原有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和办理不动产登记等三项指标基础上,增加企业接电、纳税服务等指标。

  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总结前期试点经验做法,解决部分试点地区存在的人员不到位、事项不到位、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探索扩大试点工作。

  扎实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指导全省45个国家级新区、经开区、高新区开展试点,建立事中事后监管机制,解决“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问题,2018年底前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做法。

  通过机构改革巩固“放管服”改革成果。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逐步实现县级层面一个领域一支队伍、乡镇层面一个区域一支队伍。复制国家级开发区、经济发达镇简约高效的体制机制,实现省级以上开发区一层全链审批、乡镇扁平管理服务。

  “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多抓落实、见成效。”省编办、省审改办主任俞军介绍,进一步激发制度活力、激活基层经验、激励干部作为,对率先突破、取得经验的,及时总结梳理,条件成熟的,及时推广。

  信用管终身,健全新型市场监管体系

  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的基石。目前,江苏省公共信用信息系统涵盖59家省级部门、13个设区市、106个县(市、区)的290万户在业企业、521万个个体工商户、7.1万个民非企业和社团等所有类型市场主体、所有类别行政事项,以及5428.8万自然人。在库数据近29亿条,在环保、交通、工商、价格、食药、海关以及失信被执行人联合惩戒、财政资金分配、社会组织管理等20多个领域和行业广泛应用,信用监管走在全国前列。

  江苏省委深改委会议指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注意加大数据交换共享力度,着力解决“信息孤岛”问题,认真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努力营造诚实守信良好社会风尚。

  江苏省信用办介绍,将全面开展省级部门和设区市信用建设工作考核。在完成对13个设区市政务诚信建设督察基础上,总体评价各市工作情况,以问题导向纵深推进政务诚信建设。出台自然人信用信息查询服务、异议信息处理等规范。

  按照“事前管标准、事中管检查、事后管处罚、信用管终身”要求,江苏省将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强化公共信用信息在市场准入、行政审批、招标投标、政府采购、行政管理、评优评奖等环节应用,鼓励各部门出台惩戒对象名单认定办法及惩戒措施清单。在南京、无锡、苏州、宿迁、昆山等地开展守信激励创新试点,深化新一轮“信用长三角”合作、“信用交通省”创建,力推信用承诺替代行政审批改革试点。

  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实施130项重点改革任务

  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以来,累计实施130项重点改革任务,其中国家级先行先试任务24项。

  探索开放合作新机制。设立全国首个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实行“备案为主、核准为辅”新模式,在“一带一路”沿线22个国家和地区布局,协议出资额达27.5亿美元;改革招商管理体制,以亩产、效益、能耗、环境“论英雄”,2016年新引进项目亩均投资、营收和税收分别超1000万元、2500万元和230万元;开展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全球保税维修业务试点等改革,经认定的省级总部机构占全省的20%;利用国际资本助推自主创新,开展中新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跨国公司资金集中运营等改革试点。

  打造创新驱动新模式。设立中外合作创新中心21家,引进大院大所40家,集聚国际名企新型研发机构500余家。先行先试高层次外籍人才及本地居民出入境政策。建立专利导航新兴产业发展实验区,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产业年均增速30%左右,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居全国高新区首位。

  优化管理体制新格局。叠加复制自贸区、自创区政策功能,推广52项自贸区经验,每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约1.5万家,是改革前的2.7倍。实施大部制机构改革,95.2%的审批业务可实现“不见面审批”,基本实现“2333”改革目标。智慧城市架构基本形成,中新社会治理合作试点持续深化。

  在2017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苏州工业园区蝉联全国第一。在国家级高新区排名中,园区升至全国第5位。前不久,商务部向全国推广苏州工业园区11条改革经验。

  按照江苏省委深改委会议要求,苏州工业园区将编制实施开放创新综合试验2.0版,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努力成为国际投资贸易最便利、行政服务最高效、综合治理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备的区域之一。

编辑:罗毅